当前位置: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

  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20多年隐姓埋名不为人知。他就是陈能宽。

  陈能宽,1923年5月出生,慈利县江垭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工程物理学家,著名核科学家。他在江垭读完小学后,1939年逃难到沅陵,考取适逢从长沙迁来沅陵的雅礼高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他立下强我中华、科学救国的志愿。

  1942年,陈能宽被保送进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炼钢厂当化学分析员。1947年,陈能宽抱着“救我中华”的心愿,与妻子裴明丽同时考取美国耶鲁大学深造,1948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铝单晶体范性形变与再结晶的结构研究》,与导师共同署名发表在美国金属学报上。此后,陈能宽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两年、助理教授三年。后到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任研究工程师。

  1955年,陈能宽毅然放弃优厚的美国科研和生活条件,从旧金山经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于12月16日抵达深圳,实现回国的愿望。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金属所研究员。与周邦新、刘长禄、王维敏等研究人员进行矽钢片的加工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并在铁硅合金中获得立方织构的形成。

  1959年,陈能宽和金属所前所长李薰和龙期威等,曾提出“建立品体缺陷和金属键统一的金属强度理论”的建议。1960年3月,他和陶祖聪赴前苏联考察两月,与列宾捷尔院士、库尔久莫夫院士等人就金属强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交流。

  1960年6月,陈能宽被中央选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从事“原子能在国防中的应用”研究,参与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因为是机密任务,从此隐姓埋名20多年,对于家中妻子而言,陈能宽就变成了一个个抽象的信箱号码,从不知道丈夫身处何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上述科研活动以及后来多次核试验中,陈能宽都是核装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陈能宽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员、室主任、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二机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863计划”国防领域的首届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土生导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后改称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次,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10/22/71750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