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澧源时评|洪水滔滔何所惧,党群同心聚伟力

微信图片_20250625101059.jpg

文/张迁

暴雨如注,洪水咆哮,桑植县一夜之间成为抗洪救灾的最前线。当浑浊的泥水漫过堤坝、吞噬农田、逼近家园时,这里没有退缩,只有迎难而上的身影——党员干部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激流,志愿者连夜转移被困群众,民兵战士扛起沙袋加固河堤,筑起一道道守护家园的“红色堤坝”。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守护生命的硬仗,桑植人民展现出的团结、坚韧与担当,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筑牢抗洪“生命堤”。桑植的抗洪前沿,处处闪耀着“跟我上”的壮烈身影,村支书嘶哑着喉咙,用扩音器在暴雨中一声声呼喊组织撤离;干部们毫不犹豫跳进奔涌的浊流,以血肉之躯搭起生命的桥梁;党员们组成突击队,在洪水肆虐的堤坝上连续奋战直至东方既白。他们脊梁挺立的身影,分明是当年贺龙元帅率领工农武装于此浴血奋战的赓续,革命时期“同志们,跟我冲!”的号令,早已融进桑植人的血脉,化为今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无言行动。危难之际,此等担当精神,正源于那深植在历史中的红色基因的鲜活脉动,在今日又蓬勃生长起来。

邻里相携传递温情,绘就抗洪“同心卷”。桑植大地上处处上演着“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群众自发组成志愿队,带着家中存放的食物与衣物奔赴安置点;家中未受灾的村民主动打开大门,接纳邻居共享栖身之所;年轻力壮者主动加入抢险队伍,与救援人员并肩作战。在洪水围困的村中,一条不起眼的灯绳,被居民们自发传递在窗口之间,如一条微弱却顽强的光链,串起了一个又一个急需药品与物资的求救点。这一幕,岂非当年桑植人民箪食壶浆支援红军的动人情景在今日之回响?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红色血脉,早已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在当下激流中化为“心连心、肩并肩”的牢固堤坝。

勠力同心重建家园,共筑桑植“安居坝”。暴雨渐歇,战斗未止,当洪水退去,桑植人民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将抗洪精神转化为重整家园的持久力量。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南机动队伍的指战员们已连续奋战24小时,用高压水枪冲洗被淹教学楼和前院的淤泥,将被浸泡的课桌椅逐一清理至教室外整齐摆放。同样争分夺秒的场景也出现在县城各处:县城管局调派疏通车、高压冲洗车及抢险人员,采用"人工清掏+机械冲洗"的方式,对古都酒店路段120余米雨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清理淤泥杂物约3吨;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背着消毒器械,对八斗溪沿岸民房、商铺展开全面消杀,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桑植灾后重建的生动画面。

洪水终会退去,但桑植人民在这场战斗中展现的精神力量将一直铭刻在这片土地上,它根植于“跟我上”的初心与担当,它绽放于“鱼水情”的守望与互助,那些在洪水中浸泡过的双手,那些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那些在灾难面前不屈的身影,共同谱写了一曲共克时艰的动人篇章。这场抗洪救灾让所有人看到——当灾难来临,真正的力量,来自众志成城的人心。暴雨可以冲毁庄稼,但冲不毁希望;洪水可以淹没道路,但淹不没人间温暖。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桑植必将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风雨过后,阳光依旧灿烂,桑植的未来,必将更加充满希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迁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0/69/1507339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