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钟昱 丁瑶)七月晨雾中的李家庄村,草木清香浮动。天刚破晓,村委会晒谷场上已响起篮球的砰砰声和孩子们的追逐嬉笑。他们布书包上的补丁在朝阳下格外显眼,目光殷切地望向村口——一群身着白T恤的年轻人正快步走来。T恤上“湘医传方”四个大字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字,饱含对这片多民族聚居土地的热忱。
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湘医传方”三下乡团队抵达桑植县凉水口镇李家庄村的第三天。这支由医学部牵头,汇聚体院、物电院、文学院等多院系学子的队伍,有汉族,也有苗、土家、侗等少数民族青年。他们带着听诊器、血压计、篮球、实验器材和笔记本,更揣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信念,深入这片土地,决心为乡亲们做些实事。
7月7日傍晚,村委会会议厅灯火通明。村支书向爱玉——这位土家女儿,指着墙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牌匾,拍着胸脯说:“咱们村汉、土家、苗乡亲亲如一家!孩子们的安全,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她面前的搪瓷缸热气氤氲,这位被村民称为“当家人”的女书记,事无巨细地叮嘱:“洗衣结伴,夜间禁足,教室每日消杀三遍,一遍不能少!”
医学部队长、苗族学生刘哲雄在纸上重重圈下“禁止单人行动”。旁边的土家族医学生吴哲站起身,用双语演示着“两人同行”的应急手势——团队特意安排了懂方言的队员,确保沟通无碍。讨论直至星斗西斜。最终方案出炉:支教组分年级教学,教案融入民族团结故事与民族工艺元素;健康组将血压血糖检测列入每日清单,完善健康手册;连签到花名册,都预留了贴民族特色星星的位置。“安全不是束缚,团结不是空话,是要让乡亲们踏踏实实过日子。”指导老师王小莉的话音落下,窗外蛙鸣渐息,稻田静听。
7月8日清晨,露珠还挂在玉米叶上,村委会石阶已被孩子们坐暖。苗族向奶奶的轮椅刚停稳,四个白T恤青年——汉族的罗炼琦、土家族的吴哲、苗族的刘哲雄、侗族的梁艳雯,喊着号子稳稳将她抬上台阶。老人攥紧孙子的报名表,苗语口音的汉语里满是感慨:“汉家的、土家的、苗家的娃娃,手心手背都是肉,抬的是咱们各族老百姓的心坎儿啊!”
报名点长桌上,300份连夜重印的安全协议散发着油墨香,扉页上印着多色花瓣组成的石榴。土家族村妇联主任龚文娟递来纸条:“再加节民族手工艺课?教教针线、竹编?”支教组长刘艳艳提笔便在课程表添上一行。钢笔的沙沙声,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老师好”交织,宛如一首多语乡村小曲。
菜地里,侗族队员梁艳雯蹲在摘玉米的土家大婶旁,问卷上“桑植民歌传承”一栏旁,添上“融合汉、土家、苗元素,传唱团结之声”的新点子。报名现场,调研队员与各族家长热络攀谈,从田间聊到灶台,搜集民歌中的多民族交往故事与红色记忆,百余份问卷沉甸甸,浸满乡亲们携手共生的温度。
晒谷场上,汉族队员唐敏用三棱镜在孩子们掌心折射出彩虹:“看,就像咱们各族乡亲聚在一起,能折射更美的光!”不远处,土家族队员余曦领着幼儿班咿呀学唱融合汉、土家语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不同民族的孩子互相学语,笑语歌声飘远。
四年级教室,汉族队员肖遥正教止血包扎。“老师!我苗族爷爷砍柴割手,抓把灶膛土按上就好!”后排土家族孩子小石头举手喊道。这土办法立刻被苗族队员唐敏记下,旁注“可结合苗族草药研究”,与教材的“压迫止血法”并肩而立,恰似不同民族的智慧交融。义诊台前,汉族队员罗炼琦为佝偻的土家族老人卷袖,留意到袖口毛边,悄悄在备忘录记下:“下次带各族样式的旧衣来。”
红色论坛组汉族队员刘钊的笔记本上,老党员讲述的贺龙率各族群众革命的故事,与“民族团结小课堂”计划挤在一起。“得让孩子们知道,这土地的脊梁是各族乡亲一起撑起来的。”他抚摸着祠堂斑驳木柱上的裂痕,仿佛触到历史的脉动。后勤队长、土家族队员王凯祺夜里打扫,窗缝塞进一把带露水的野葡萄,窗外传来苗、汉孩子的偷笑。他日记里写道:“野葡萄真甜。原想播撒团结种子,反被孩子们用真心裹成了‘石榴籽’。”
暮色漫过屋檐,村委会灯火再亮。健康组整理血压记录,用方言标注老人用药习惯;支教组讨论明日手工课,计划用彩纸拼贴“民族团结”画;调研组在桑植民歌旋律旁添上“苗歌汉调融合技巧”。向爱玉书记路过,听着讨论声仰望星空,欣慰微笑。白T恤上的“湘医传方”与“民族团结一家亲”,同晒谷场渐起的萤火,在夜色中微微闪亮。这剂用青春、热忱与民族团结熬制的“良方”,正渗入土地深处。
7月8日午后,烈日当头,队员们扛扫帚拎抹布冲向教室。汉、土家、苗族队员跪地一寸寸擦净积灰的课桌;墙面斑驳,便剪出苗族银饰纹、土家西兰卡普纹、汉族祥云纹,贴成“民族团结文化墙”。汗透衣衫,无人歇息。忽地一声闷雷,豆大雨点噼啪砸下,瞬间连成白茫茫雨幕。众人被困教室,索性围坐一圈,借雨声讨论手工课:苗族队员教折芦笙,汉族教折纸船,土家族教折小背篓,笑声混着雷声在贴满卡通画的墙上回荡。
雨势至晚未歇,狂风更疾。突然“啪”的一声,全屋陷入漆黑——停电了。“拿手电!”几声喊,光柱刺破黑暗。各族队员围拢光中:支教组核课程表,确认“民族服饰秀”物料;健康组清点仪器,记起为回族老乡备单独登记表;宣传组在黑暗里审稿,字字句句诉说“各族青年共绘乡村振兴图”。夜深,雨丝仍在窗棂织网,手电光里浮动的尘埃,映着队员们眼中跳动的光。
7月9日晨曦,被孩子们的笑声唤醒。清晨八点,晒谷场已热闹非凡:后勤组调试音响,线板如银链蜿蜒草丛;支教组排练《爱我中华》,沙哑却有力;刘钊对着手机练主持稿,特意加入“李家庄各族乡亲同心奋斗”段落,手指蹭掉裤缝草叶。
九点整,开学典礼启幕。刘钊手持话筒,阳光织成金色幕布:“欢迎来到‘湘医传方’暑期课堂,更欢迎来到‘民族团结小家园’!”洪亮声音刚落,各族孩子的掌声清脆响起。向爱玉书记上台,握话筒的手微颤:“这些大学生,有汉家娃、苗家崽、土家妹,带着知识真心从城里来。咱们各族乡亲好好学、好好待,让这团结情分像澧水河,长长久久!”掌声如潮。
“站在这里,我们感受使命之重,也满怀出发之忱。”刘艳艳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仰起的小脸,“支教不是单向给予。我们教知识,孩子们也在教我们——教我们民族智慧多珍贵,团结力量多强大。”话语如石入湖,在孩子眼中漾开涟漪。肖遥捧安全手册,用卡通贴纸讲“五个安全重点”,说到“心里不舒服要告诉老师”,特意用汉、土家语重复,目光在每个孩子脸上停留。
演出环节欢乐如潮。刘钊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调子刚起,土家、苗、汉乡亲便跟着哼唱,各族声音交融;苗族刘哲雄与土家族肖遥合唱《民族团结拍手歌》,孩子们拍手跺脚学唱各族祝福词;全体队员的歌曲串烧点燃全场——《爱我中华》旋律响起,孩子们涌到台前,汉族孩子拉苗族队员的手,土家族孩子拽侗族队员衣角,跟着节奏摇晃,连向书记也笑着打起节拍。歌声飘荡山谷,诉说“各族一家亲”的长故事。
第一节课铃响山谷时,阳光穿过玉米叶,在课桌投下跳动的光斑。健康组的听诊器在乡亲胸口起伏,苗族队员用苗语叮嘱吃药,汉族队员记录数据;调研组的笔记本又添新词——汉、土家、苗语交织的民歌旋律;晒谷场的篮球仍在各族孩子手中传递,你传我,我递你,如传递一颗滚烫的团结之心。
李家庄的七日,仍在继续。播撒的知识种子、团结种子,已在晨光露水中悄然抽芽。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故事,正像夏日的藤蔓,向着更蓬勃的未来,静静生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丁瑶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