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循声向阳赴张家界“三下乡”,青春实践交出精彩答卷

图片10.png

“循声向阳”志愿服务队前往张家界市(施佳烨/摄)

红网时刻新闻7月24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戴畅 孟雨欣)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脚步。近日,武汉文理学院“循声向阳”志愿服务队,由2名带队老师与17名团学干部组成,跨越山水,奔赴湖南省张家界市,聚焦拯救与活化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在张家界的山水人文间,队员们用活力与热情书写下浓墨重彩的青春篇章。

在张家界市区,团队首先沉浸于底蕴深厚的土家文化殿堂。他们走进文化园,聆听专家讲解,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繁复工艺与绚丽纹样惊叹不已;在砂石画艺术馆,队员们被这种以天然砂石、植物为颜料,巧妙展现张家界奇峰异石的独特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为后续深入乡村抢救性调研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图片11.png

“循声向阳”志愿服务队与张家界市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会(施佳烨/摄)

图片12.png

志愿队在土家织锦非遗文创园开展研学活动(施佳烨/摄)

带着对土家文化的初步认知,服务队深入此行的核心腹地——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这个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的古朴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也面临着空心化、文化传承断层的挑战。队员们怀着拯救传统村落文化的责任感,走村入户,走访了32户村民与18家商户,与村民促膝长谈,采访关键人物,展开了扎实的田野调查。

图片14.png

志愿队成员对村中老人进行访谈(徐泽德/摄)

他们追寻红色印记,聆听革命故事,挖掘马头溪村在峥嵘岁月中的贡献,感悟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体悟耕读传家,探访古老学堂,感受“晴耕雨读”的传统智慧,思考农耕文明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图片17.png

非遗传承人张绣云女士为队员们介绍土家刺绣文化(施佳烨/摄)

队员们有幸听取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绣云介绍相关情况,亲眼目睹飞针走线间的匠心独运,记录濒临失传的精湛技艺。同时,通过聆听山歌、体验特色饮食,全方位感知土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为留存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收集一手资料。

短短数日,队员们白天奔走调研,夜晚挑灯夜战,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凝练成七项沉甸甸的实践成果,经初步统计,文字性成果可达十万字这些成果紧密围绕拯救、保护与活化马头溪村展开。

图片18.png

队员们学习传统非遗技艺土家刺绣(卢怡凝/摄)

图片19.png

队员们体验土家传统服饰并合影留念(吴秀文/摄)

他们围绕红色文化、耕读文化、土家刺绣、土家民俗四大主题,撰写出4篇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的调研报告,为村落文化系统性保护提供依据,总计约四万字;整理编制4组规范的文化档案及配套解说词,为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标准化文本,共计两万一千字;结合调研实际,精心构思5套聚焦马头溪村特色保护与发展的策划方案,涵盖旅游开发、文化推广、赛事策划等多个维度,共计四万字。

传播方面,团队制作了3条展现马头溪村如画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短视频宣传片、2个记录珍贵访谈的采访视频、3条生动记录实践点滴的Vlog,撰写并发布7篇高质量公众号推文,全程直播实践动态,引发校内外广泛关注,提升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此外,团队还打造出一份四十分钟刺绣精品课教学包,精心设计出四张墙绘效果图、三个设计IP与冰箱贴。

图片20.png

(永定区相关领导与志愿队开展总结会议,施佳烨/摄)

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收尾阶段,为系统总结此行收获,一场成果汇报会议在马头溪村召开。团队负责人汇报了实践取得的成果,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方案都凝结着队员们的智慧与汗水。绣云土家总经理张绣云目睹了队员们在这段时期内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地投身文化抢救工作,对团队所取得的丰硕成就表达了由衷的赞赏。马头溪村全绍书记同样对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赞扬。王家坪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黄铮对队员们克服困难、深入基层所作出的切实贡献表示高度赞扬与诚挚感谢,并殷切期盼未来村落能与志愿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团区委书记向传果高度评价并深入剖析了团队此次“三下乡”在拯救传统村落方面的丰硕成果与深远意义,对队员们展现出的学习力、行动力与为守护文化根脉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深深惊叹与感动。同时,他表达了推动后续工作精准对接、建立长期校市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张家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的坚定决心与美好愿景。他强调,留住传统村落,就是留住民族的记忆和乡愁。

“这次实践,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灵魂的洗礼。”一位队员在日志中写道,“当我们亲手触摸土家织锦的经纬,倾听张绣云老师讲述一针一线背后的坚守,在马头溪的星空下整理访谈笔记,才真正懂得何为文化传承的重量,何为青年肩上的责任——那就是在它们消逝之前,尽己所能去守护、去拯救。”

带队老师戴畅高度评价了团队的付出:“同学们展现了极强的学习力、行动力和凝聚力。他们克服困难,深入基层,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马头溪村的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特别是为抢救性记录和守护濒危的村落文化,贡献了理解独到的青春答卷,这份‘循声向阳’的答卷,充满温度与力量!”

武汉文理学院“循声向阳”志愿服务队的“三下乡”之行虽已落幕,但青春的探索永不止步。队员们带走的,是对土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守护传统村落的坚定信念;留下的,是凝结智慧的发展方案与饱含深情的宣传佳作。这份在田间地头、在古老村落写就的实践报告,是青年学子响应守护文化根脉、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号召用脚步丈量、用行动书写的最美注脚。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戴畅 孟雨欣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199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