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丨第八期:老棚村

编者按:每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是传承与保护的见证。在张家界,生活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44个少数民族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28%,建有12个民族乡。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当前,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全媒体报道《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深挖张家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背后的历史故事,寻找村寨特色“印记”,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张家界少数民族村寨魅力。

5555_副本.jpg

红网时刻记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报道

DJI_0535_副本.jpg

老棚村,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也是国家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省特色旅游名村。

DJI_0565_副本.jpg

慈利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老棚谢家嘴支部旧址陈列室就位于老棚村,支部旧址占地总面积500平方米,1999年3月,经第3次重修成现状,房屋保存完好,在室内建有英雄人物事迹展馆,展馆占地120平方米。2022年7月,中共老棚谢家嘴党支部旧址被张家界市命名为“张家界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如今,经过维修和恢复,老棚村已在旧址建设好了文化配套设施,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老棚村的由来很简单,相传,祖以木草为棚居,棚很大,有千根柱头落脚四周天井,后人以老祖宗居此棚命名,曰老棚。该村的竹子远近闻名,是老棚村的独特风景,并有着独特的造纸技术。近年来,老棚村专门采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并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和“传统村落”招牌,大力发展旅游和手工造纸业,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传统文化。老棚的古法造纸,是一项传统技艺,据说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是我市非遗项目,嫩竹子砍回来,要经过剥开、腌制、漂洗、发酵、碾碎、抄纸、压纸、揭纸、晒纸等多道工序。

历史长河沉淀的精神和传承的文化,不单是为了诉说过去,更是为了迎接未来。目前,老棚村正持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广大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感悟民族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民俗特色:抬毛菩萨、龙灯等。

1523936384016_000.jpg

据介绍,抬毛菩萨是慈利县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自宋朝以来,已有千多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保卫慈利人民战死的英雄而开展的祭祀活动。2008年,慈利县抬毛菩萨被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

_DSC6861_副本_副本.jpg

另外,土家人们每逢节日都会举行舞龙灯这样的活动,没有具体要求,形式自由,当地村民欢聚一起,热热闹闹“闹”龙灯。

特色美食:豆腐、腊肉、冬笋、打糍粑等。

1000 (1).jpg


冬笋是是竹笋的一种,是竹的嫩芽,质量好的冬笋呈枣核形即两头小中间大,驼背鳞片,略带茸毛,皮黄白色,肉淡白色,质嫩味鲜,清脆爽口。冬笋吃法有很多,一般炒或炖汤食之,荤素皆可搭配。

手绘地图:

640 (22222)_副本.jpg

(手绘:舒信)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

策划:刘灿

创作团队:张潘 李森林 王洁 伍文 李静怡 陈沫涵 舒信 胡小红 陆波 廖秋萍 全江玲

出品: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红网张家界站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756/58/1335573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