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胡语桐 报道
在慈利县人民法院通津铺人民法庭的青年法官曾略的办公室里,一面写着“秉公执法扬正气,九旬老人解忧愁”的锦旗静静地挂在墙上,仿佛一位沉默的叙述者,缓缓揭开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我,李某某,今年九十多岁了,岁月不饶人啊,现在的我双目失明,耳聋严重,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了……”2023年的一天,曾略接手了一个特殊的案件。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太太将自己的四个子女告上了法庭,只因老伴去世后,她本在几个儿女家轮流居住,后因家庭矛盾,几个兄弟姊妹因赡养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均不愿意继续赡养母亲,村委会及乡镇调委会调解多次也没有解决。
曾略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案件,更是一个关于亲情、道德和责任的故事。他秉承着“办案要立足当地乡土乡情,用最接地气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的信念,五次走进李奶奶的家,走过那崎岖的60里山路,只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
原来,李奶奶现在居住在大女儿家,但大女儿已经70岁,照顾母亲已力不从心,老人这才希望通过诉讼来要求其他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其他子女之所以不愿意赡养母亲,是因为去世的父亲曾留下一份遗嘱,当中提到给母亲留了一笔万元存款,几位子女便怀疑遗产被大女儿独吞,因此产生矛盾。
为了化解矛盾,曾略并没有采用“一判了之”的方式,而是选择将开庭地点定在李奶奶家里,并邀请村委会一同参与调解。然而,庭审后子女们还是因为那份“消失的遗产”各执一词。就在这个时候,李奶奶起身摸索着,想要寻找子女们的身影,却一不小心扭伤了脚,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辛苦养育大的孩子,却没有一个人来搀扶她。正在收拾庭审设备的曾略循声而来,看到了瘫倒在地的老人,赶紧上前将老人扶至家中,查看伤势为老人揉脚,并安抚她的情绪。这位老母亲仿佛忘记了疼痛,只是在不停地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们。
看着无助的老人和冷漠的子女,曾略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协同乡镇干部妥善安顿好老人后,他对其子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李奶奶含辛茹苦地将你们养育成人,却在最需要你们的时候,连基本的照顾都得不到。子女赡养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
看到几名子女的态度后,曾略意识到机械司法、就案办案,便只是流水式的生产判决书,要“抓前段、治未病”,从根本解决问题,才能切实解决李奶奶的长久生计,实现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此,曾略转换思路,从矛盾焦点入手,向每位子女询问了关于遗产的下落。得到的答案则是都没有见过这笔钱,也没有查询到该笔钱的银行存款记录。而李奶奶也因为年事已高,对所谓的遗产并不知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因为一张不知真假的遗嘱,为了一笔莫须有的遗产,你们忍心抛弃自己的老母亲吗?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啊!”曾略苦头婆心地劝说着每一位子女。
“曾法官说的也在理,我们确实没见过这笔钱,就算有也是母亲的财产,也不应该不赡养母亲,我愿意出头赡养。”小儿子率先放下了芥蒂,其他子女也陆续愿意进行调解。经过曾略耐心劝解,子女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其子女共同负担赡养老母亲的生活费用每月2000元,大儿子与小儿子则负责用该笔款项通过雇佣保姆的方式照顾李奶奶的生活,四个子女主动支付了前三个月的赡养费。李奶奶的外孙女谭某为了感谢曾略法官的帮助,特意送来了那面锦旗。
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曾略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为民服务、公正执法的赞扬。在人民法庭工作的七年里,青年法官曾略始终坚守第一线,感受着农村百姓的现实司法需求,怀着对老百姓的赤诚,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延续着百年古樟下的法院传承,在基层司法战线上持续发光发热。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胡语桐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