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吊脚楼前小板凳:基层治理的民心温度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宋昕昱 张家界报道

吊脚楼前炊烟袅袅,几张小板凳围拢成圈,干部与群众促膝而坐,没有主席台的肃穆,没有发言席的拘谨,只有乡音萦绕、真情流淌。永定区沅古坪镇盘塘村的屋场会,以最朴素的形式挣脱形式主义桎梏,让治理触角直抵基层末梢,在拉家常的轻松氛围中听民意、解难题,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扎根乡土、贴近民心的生动缩影。

image1.png

拆掉“隔心墙”,屋场会是干群同心的“连心桥”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的干群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干部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群众站在大门外望而却步;会场里正襟危坐,言不由衷;报表上数字精准,却听不见真实心声。而屋场会以最朴素的方式拆除了这道“隔心墙”。当干部自觉放下身段,与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眼神在同等高度交汇,心与心的距离自然拉近。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官样文章,只有“今年收成如何”“医保报销顺不顺利”的贴心询问;没有推诿扯皮的官腔,只有“这个问题我们记下了”“马上研究解决”的郑重承诺。这座用小板凳搭建的“连心桥”,联通的不只是言语,更是信任与理解,让治理决策沾满泥土的芬芳,浸润民意的甘泉。

image2.png

激活“源头水”,屋场会是民智汇聚的“议事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治理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屋场会这个小小平台,恰如一道巧筑的渠,将基层智慧的“源头活水”引入治理实践的广袤田野。关乎村容村貌的规划,路灯安装的位置,产业发展的方向,都在这里经过充分的讨论、辩论乃至争论。你一言我一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你建议我补充,汇聚成行动的共识。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实践,不仅让各项决策更接地气、更得民心,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当村民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倾听、建议被采纳,便会从“站着看”转变为“跟着干”,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image3.png

常拂“身上尘”,屋场会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

屋场会虽小,却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和“透视镜”。在这里,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无处遁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是真心实意来解决问题,还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是具备扎实的政策功底和群众工作能力,还是只会空谈套话,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一览无余。屋场会要求干部必须脱下“西装革履”,换上“运动便鞋”,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它倒逼干部不断提升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化解矛盾的能力,养成从谏如流的胸怀。每一次屋场会,都是对干部宗旨意识和务实作风的淬炼与升华,推动他们常拂思想“尘埃”,永葆为民本色。

吊脚楼前的小板凳,围起的是民心向背,架起的是治理根基。盘塘村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必追求宏大的形式,关键在于扎根乡土、贴近群众。当干部愿意放下身段坐“矮板凳”,群众才敢敞开心扉说真心话;当治理重心下沉到田间地头,民生实事才能办到群众心坎上。当越来越多的“屋场会”在广袤乡土间生根开花,基层治理便会在民意滋养中焕发勃勃生机,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宋昕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253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