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四届廉洁文化周 | “我的长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作品展播②

图片

编者按:桑植县第四届“廉洁文化周”紧扣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纪念活动,以“追寻长征记忆 传承廉洁基因”为主题,通过举办“我的长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开展廉政知识测试、组织开展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等为载体,深挖本土红廉基因,推动廉洁文化浸润人心。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经复赛、决赛层层选拔,选手们聚焦长征历史,特别是红二方面军出发历程中蕴含的时代内涵与廉洁元素,生动讲述那段浸染着鲜血与初心的红色记忆。通过展播部分优秀作品,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从革命传统中汲取清廉力量,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廉”动力。

深山里的守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刘杰

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张家界的深山……那里没有硝烟,却有比枪炮更震撼人心的坚守;没有战旗,却有比鲜血更滚烫的信仰。那是一位红嫂用十五年孤独垒起的“粮仓”,粮仓里装的不是粮食,而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承诺,一个百姓对红军的赤诚。她叫佘芝姑,她的故事,还要从1931年那个春天说起。

2月的校场坪,天寒地冻,佘芝姑的母亲谷德桃被绑在木桩上。这位曾将游击队交给贺龙的女人,胸口中弹前用尽最后力气对女儿喊:“芝姑啊,多养猪、多种地!红军一定会回来!”佘芝姑跪在血泊里,指甲抠进冻土,硬是用24块银元赎回母亲遗体,又耗尽为红军攒下的17担稻谷,将母亲葬进祖坟。那一年,她28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1935年11月,贺龙率部转移。临行前,贺龙找到她说:“你要多生崽,多种粮,多养猪,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我要带兵的!”得知红军又要走,佘芝姑含着泪点头。

昔日家园满目疮痍,团防土匪烧杀抢掠,她就一头扎进深山里,消失在茫茫丛林中。她夜以继日地劳作,血汗浸泡着土地,新苞谷压着旧苞谷,新腊肉压着旧腊肉,不知不觉堆满了一座座仓,挂满了一间间屋。她不仅自己受苦受累,还带着丈夫、孩子一起,她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勤劳生产,支持共产党,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活路!”

佘芝姑蓄满力量面对困难,多少坎她闯过去了,多少灾难她扛过去了。但就在1940年,七岁的儿子志权淋雨后高烧不退,因缺医少药,只能用土方子治疗,最终在她的怀里去世,她撕心裂肺地哭喊:“儿啊,你怎么就走了,再长啊,再长十年,你就能长成个兵,能跟红军打仗了!”面对孩子的去世,佘芝姑忍着悲痛继续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因为人在深山,通信不便,她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光景。革命胜利了吗?红军还需要粮食吗?贺龙带领部队打回来过吗?她一概不知,就这样过了整整15年。

1950年10月16日,桑植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解放,佘芝姑这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了,老百姓当家做主了,她带着解放军来到粮仓,搓着满是老茧的手,笑得像个孩子说:“这是我为红军部队准备的,你们拿去吧!”

当粮仓被打开时,大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37000多斤玉米堆成了山,2400多斤腊肉熏得黝黑发亮!这座粮仓里装的何止是粮食?是一位红嫂用十五年青春写下的“信”,她坚信革命的星火终将燎原,坚信承诺的践守比命重,坚信红色的血脉永续传承。

佘芝姑,一个女人,不,是整整三代人,用红色信仰演绎了支持革命、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充分彰显了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佘芝姑只是无数红嫂中一个小小缩影,她们如同不倒的灯塔,穿越历史的长河,照亮了我们党的奋斗征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信仰,争做时代新人,走好属于我们新一代的长征路!

一双布鞋的重量

——记贺锦斋烈士的布鞋与家风

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 卜梦淇

在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上,贺锦斋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今天,让我们通过一双陈列在纪念馆中的布鞋,走近这位英雄,感受他那融入血脉的红色家风。

这双布鞋鞋底磨得近乎透明,鞋帮打着补丁,色泽斑驳。但在九十多年前,它陪伴主人踏遍湘鄂西的崎岖山路,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

故事始于1919年桑植洪家关的一个夜晚。一盏油灯下,贺锦斋的母亲正为即将外出求学的儿子赶制布鞋。她一针一线密密缝制,将慈爱与期望纳入鞋底。她把布鞋交到儿子手中,叮嘱道:“穿上娘做的鞋,要走正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桑植人,做人要像鞋底一样扎实清白,心里永远装着穷苦乡亲!”

这句质朴的教诲,成为贺锦斋一生的座右铭,奠定了贺家红色家风的基石。

时光荏苒,昔日的少年已成长为贺龙麾下的红军师长。1928年冬,湘鄂西山区遭遇严寒,物资极度匮乏。许多战士穿着草鞋,甚至赤脚行军。一次战斗胜利后,部队缴获了几双棉鞋。警卫员小张第一时间想到贺锦斋,兴冲冲捧着新棉鞋冲进师部:“师长快换上吧,您的布鞋都快磨穿了!”

贺锦斋脚上的布鞋早已开裂,用草绳勉强系着。他轻轻脱下布鞋,抚摸着母亲纳下的密麻针脚,眼神坚定:“这鞋是我娘熬了三个晚上做的。她嘱咐我要走得正、行得端。如今战士们挨冻受饿,乡亲们食不果腹,我若先换新鞋,脚暖了,心却远了。”他声音低沉却字字铿锵:“贺家人心里要永远装着别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家风,更是红军的本色!”

小张凝视着手中沉甸甸的破布鞋,终于明白师长坚守的不只是一双鞋,更是融入骨髓的信念。

这双布鞋陪着贺锦斋走完革命最后的征程。1928年9月,在石门泥沙镇突围战中,为掩护主力部队,他英勇牺牲,年仅27岁。战友整理遗物时,发现这位红军师长的全部家当只有几本书、些许诗稿和这双染着暗红血迹的布鞋。

这双布鞋从桑植的油灯下走出,踏过千山万水,最终静卧于纪念馆。它无声诉说着母亲的期望、革命者的坚守,以及红军将领与民同苦的赤子之心。贺锦斋未曾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勤俭律己、心系百姓的红色家风。

那抹红  从银镯浸透双枪

桑植县澧源中学 张月

今天要讲的故事,它有个滚烫的名字《那抹红,从银锣浸透双枪》。

当鲜红的旗帜飘扬在残破的国土之上,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当鲜血洒遍脚下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都在呜咽,每一座山峰都在哀嚎。而那抹生命的红,最先绽放在18岁姑娘贺满姑的青春里。

18岁的贺满姑,本可像山间野花般安稳度日,可看到土匪抢粮时推倒老农、烧毁茅屋,她猛地攥紧拳头,把辫子往脑后一挽,抄起墙角的土枪:“俺要拉队伍,护着乡亲们!”这支游击队没精良武器,她就教大家把镰刀磨尖、在锄头柄绑上铁尖;缺粮食时,她把自己的红薯分给队员,笑着说:“咱桑植人骨头硬,饿不死!”1928年春,贺龙要率部离开,贺满姑上前一步:“哥哥放心,我守着桑植,您只管往前冲!”

可这份坚守,很快引来了杀身之祸。8月的桃子溪,晨雾还没散,土匪张恒如的队伍就围了上来。“砰砰”的枪声里,贺满姑抱着两岁的小儿子,左手拽着老大,右手举枪反击,直到子弹打光,被敌人按在地上。押进据点时,小儿子哭着拽她的衣角:“娘,我怕!”她蹲下来,用满是血污的手擦去孩子的眼泪,声音却很稳:“娃不怕,娘在呢。”

当晚,刑房里的鞭子蘸着盐水,“啪”地抽在贺满姑身上。张恒如凑到她面前,恶狠狠地问:“贺龙在哪?游击队的窝点呢?”她疼得浑身发抖,却梗着脖子:“我不知道!”敌人又拿来烧红的烙铁,她闭上眼睛,咬得嘴唇出血,耳边传来孩子的哭声,心像被刀割,可嘴里只重复一句话:“要杀要剐冲我来,别吓孩子!”

三天三夜酷刑,她站都站不稳,却没松半个字。9月19日的刑场,秋风卷着黄沙,贺满姑被绑在木桩上,她望着远处的山峦,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喊:“ 乡亲们,革命总会胜利的!”屠刀落下,她的头颅被挂在城门,夜里,有乡亲悄悄端来一碗热米汤,放在城门下,哽咽着说:“满姑,回家了 ……”

那抹红,也流淌在贺英的血脉中。贺英是贺龙的革命引路人,早年她攥着弟弟的手递过枪,眼神坚定:“咱桑植人骨头硬,要为穷苦人争口气!”1928年春,听说贺龙要建队伍,她揣着账本挨家跑,把陪嫁银镯往桌上一放:“卖了凑军饷!”硬是拉起千人队伍,推给贺龙时说:“你带他们多打胜仗,让乡亲吃上热饭!”年底贺龙困在雪封的大山里,贺英连夜踩雪送粮,摔了跤就用棉袄裹住粮袋,冻得嘴唇发紫也不肯停。到了山里,她帮贺龙筛掉动机不纯的人,半年把队伍扩到三千,打赢桑植起义。1933年遭围堵,她双手各持一枪,靠在墙边,如同一尊血红的雕塑,吓得敌人不敢靠近。

回望历史,贺满姑刑场上的呐喊、贺英递枪时的嘱托,都刻在桑植的土地上。

今天的温暖灯光、欢声笑语,都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让我们接过历史的火炬,坚定信念、刻苦学习,让那抹生命的红,在奋斗中永放光芒!

永记座右铭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钟娇

什么是家风?它或许是一句教诲,一种习惯;但在一个红色的家庭里,家风是一碗米饭中的期盼,是一餐牛肉里的向往;这个家庭的家风,始于苦难,成于信仰。

她叫陈桂英,贺龙的堂嫂,贺桂如烈士的母亲。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一碗能填饱肚子的米饭已是奢望。青年丧夫的她,用瘦弱的肩膀,靠炸油粑粑、做小工,拉扯年幼的儿子。贺龙同志幼时多病缺奶,陈桂英便将他一同抱在怀中喂养。让自幼一起长大的两人,虽为叔侄之辈,却亲如兄弟。

1926年,儿子贺桂如追随贺龙投身革命,陈桂英鼎力支持。她深知,唯有革命成功,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才能天天吃上安稳饭。贺桂如也不负期望,英勇善战,即便身为红军团长,仍治军极严,哪怕是自己的叔父辈违反军纪,也当面训斥,毫不徇私。贺龙更是坚定支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有军纪!”一切,只为守住“让天下人都有饭吃”的初心。

然而,革命的路上洒满鲜血。1929年,在桑植庄耳坪战斗中,为掩护主力突围,团长贺桂如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年仅32岁。当战马驮着儿子冰冷的遗体归来,当她一手带大的贺龙跪在面前痛哭道歉时,这位母亲,硬是挺直了脊梁,一滴泪也未流下。她不敢哭,也不能哭——她怕一滴泪,会减轻儿子牺牲的重量;怕一声泣,会模糊那个“让天下人都有饭吃”的誓言。

儿子牺牲后,白色恐怖迅速笼罩桑植。陈桂英带着孙子和儿媳躲进深山,颠沛流离。她变卖所有家产,营救贺龙的亲属;靠给人磨米维生,每天背着沉重的稻谷往返几十里山路,早早就累弯了腰。她一生辛劳,却始终怀抱着一个信念:革命胜利的好日子,终会到来!

解放后,贺龙元帅通过组织找到了他们,并寄来亲笔信和照片。信中写道:“桂英嫂……桂如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而换取了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你是很光荣的。”捧着这封承载毕生信念的信,陈桂英一夜未眠。

次日,她向家人提出此生唯一一个愿望:“我想吃一口牛肉。”家人急忙四处寻找,然而在那个物资依然匮乏的年代,一碗牛肉何其难得。就在那碗牛肉即将端到床前时,这位83岁的老人,口里不停念叨着贺龙元帅“常伢儿呀,常…伢儿”手臂便缓缓下垂,带着她对新中国的全部憧憬,安然离世。这餐未能入口的牛肉,从此成为家人心中永远的惦念,它凝聚了先烈与亲人对革命胜利后“ 日子一天天变好”最纯粹、最真挚的渴望。

从“一碗米饭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初心”到“一餐牛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家风”,完成了从个人初心到家庭风范的薪火相传,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升华为一种必须恪守与传承的精神准则。

这,就是贺桂如烈士家的红色家风,它简单如一饭一菜,也厚重如山河史诗,应当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永久的座右铭。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桑植县纪委监委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55/66/1545069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