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位名刊主编组团开讲,40多所高校学者参会——首届认知人文研究与科研创新讲习班在张家界学院举办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0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王秀慧 申乐颜 李少午 )10月9日,首届认知人文研究与科研创新讲习班在张家界学院举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认知人文研究》执行主编熊沐清,南京大学教授、《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教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夏登山担任主讲,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近200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活动,共同聚焦认知人文研究前沿,探索科研创新路径。

讲习班由张家界学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和湖南盛世文化教育传播公司主办,张家界学院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张家界学院文学院和《认知人文研究》编辑部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

专家进行主旨发言 黄显惠摄_副本.jpg

专家进行主旨发言。黄显惠/摄

开幕式上,张家界学院校长简德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湖南信息中心主任陈亮和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先后致辞,张家界学院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李倩主持仪式。“作为扎根张家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高校,张家界学院始终将学术氛围营造与学科建设置于重要位置。”简德彬在开幕式上介绍张家界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学科成果,并强调认知人文研究对新文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极具前瞻性,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认知人文领域的前沿课题。陈亮指出,当前的人文学科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AI技术的冲击下,新文科建设亟需创新发展,希望此次活动能为新文科培养新生力量,携手推动跨学科学术创新。杨金才表示,认知科学与人文研究的融合,是一次跨学科的深度融通与研究方法的革新。它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全新的学术话语体系与学术共同体。他鼓励参会学者携手共进,积极投身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为人文研究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人文研究迈向新高度。

研讨会互动环节教师提问 董佳芝摄_副本.jpg

研讨会互动环节教师提问。董佳芝/摄

主旨发言环节,邓耀臣教授、夏登山教授、杨金才教授、熊沐清教授和苏晖教授分别围绕“数字人文视域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量化翻译史研究的概念与方法创新”“文学认知研究的发展趋势、前沿问题与研究范式”“6EAC认知模型与跨学科研究”“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五大主题作主旨报告,分别通过对各自学科案例的分析,展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思路和范式的革新。他们强调,认知人文研究不是一种操作指南,而是熔铸了认知、情感和进化等多种理论的整合性研究模式,有利于学界以一种更开阔的学术视野进行各类研究,进而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五位专家的发言内容深刻且富有启发性,为与会学者展现了认知人文研究的广阔前景与多元可能性,激发了现场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

与会人员认真听讲 张悦_副本.jpg

与会人员认真听讲。张悦/摄

闭幕式上,杨金才教授肯定张家界学院的办会水平,认为此次讲习班的顺利举办,既彰显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组织能力与学术追求,也搭建起高质量交流平台,他鼓励与会青年学者借此拓宽视野、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认知人文研究多元化发展。

合影留念  徐雅轩摄_副本.jpg

合影留念 徐雅轩/摄

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张家界学院成立由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牵头的专项工作组,系统推进筹备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高效协同各相关单位,为参会专家学者提供全面、细致、专业的服务。活动结束后,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李倩表示:“本届讲习班是学校深化科研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实践。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现有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激发人文社科研究新活力,为学校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王秀慧 申乐颜 李少午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227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