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澧源时评|三刷阿巴砦,在时光褶皱里打捞乡村的心跳

微信图片_2025-04-09_131258_728.jpg

文/钟昱

当城市的霓虹揉碎了星空,总有人在寻找一方能听见土地呼吸的角落。红网网友的三次阿巴砦打卡,如同展开一幅渐次晕染的山水长卷——初雪时的古韵苏醒,春风中的美学觉醒,盛夏里的烟火重生,让我们看见乡村旅游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生硬的景观复制,而是一场与传统共生的时光叙事。

初雪篇,当火塘照亮非遗的褶皱

2025 年的初雪,为阿巴砦的吊脚楼披上素纱。150位文艺家踩碎青石板上的薄冰时,遇见的是比雪景更动人的 “活态博物馆”,白族老奶奶手下的羊皮鼓鞣制技艺,火星子溅在土家族织娘的西兰卡普上,如同一幅动态的民族史诗画卷。女企业家王祝颖的对襟衫与木栏雕花相映成趣,她轻触榫卯结构的指尖,传递的是“让老手艺回家”的执念。

这里没有冰冷的PPT推介,只有火塘边的茶香雪气,将“湘商回归”的故事酿成温热的米酒。当政策名词化作村民眼中“能赚钱的老房子”,当开发图纸的每个标点都藏着对传统的敬畏,阿巴砦的初雪便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场文化根脉的悄然苏醒——那些险些被时光遗忘的榫卯智慧、织染技艺,在初雪的留白里,重新勾勒出乡村的精神轮廓。

春风篇,山径 T 台与土地的高级感

四月的山风剪开雾霭,阿巴砦突然在短视频里绽放成“土地美学”的诗行。12位村模踩着蕨类新芽走出的T台,竹篾头冠托着银铃,扎染裙摆掠过新翻的春泥,腰间的西兰卡普烟袋晃出岁月的韵律。她们不是专业模特,却用晒谷场练就的步态,诠释着比奢侈品更震撼的“天然高级感”——那是土地赐予的从容,是耕耘岁月沉淀的自信。

篝火晚会上,阿联酋游客执着学唱《棒棒捶在岩板上》的身影,与王祝颖蹲身调整背篓绳结的细节,共同构成跨文化对话的温暖注脚。当投资者的布鞋沾满春泥,当传统不再是展览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跟着火光起舞的活文化,阿巴砦的春风便有了温度——它拂过的不仅是山径草甸,更是乡村与世界对话的崭新姿态,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箴言,在扎染布的褶皱里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

盛夏篇,民宿窗口的生活史诗

五一的车流碾碎了深山的寂静,却让阿巴砦的夜晚亮起温暖的灯盏。民宿老板娘田大姐的笑脸,比景区的霓虹更璀璨:“以前拧螺丝,现在讲扎染”的人生转折,在女儿蘸着树皮蓝颜料画蝴蝶的瞬间,化作最动人的乡村振兴叙事。那些曾经的“小候鸟”,如今在非遗工坊里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而土家族大爷即兴唱起桑植民歌,比任何演出都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暮色中的村民广场,王祝颖悄悄递向孩子的矿泉水瓶,与李大哥从羞涩山民到非遗讲解员的蜕变,共同书写着“村民主演”的振兴密码。当游客举着手机围拍打鼓老人,当民宿定价问过农家乐老板,当垃圾桶都绘着白族图腾,阿巴砦的盛夏便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活剧场——不是游客消费风景,而是村民与游客共同编织风景,每个笑纹里都盛着对土地的热爱,每盏灯火都照亮着“主人翁”的未来。

在共生里遇见乡村的未来

三次打卡,镜头里收藏的不是简单的风景变迁,而是一个文旅项目从“规划图”到“生活场”的灵魂蜕变。阿巴砦的破圈密码,藏在王祝颖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里,藏在村民从“看热闹”到“当主角”的眼神里,藏在西兰卡普布袋与山径 T 台的碰撞里。它证明,最好的乡村旅游不是造景,而是造梦——让传统在共生中复活,让村民在参与中重获尊严,让游客在烟火里遇见真实的乡愁。

当越来越多文旅项目沉迷于网红滤镜,阿巴砦却用三次打卡的时光浪痕,告诉我们,真正的诗和远方,从来不是资本的独角戏,而是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那些留在吊脚楼的脚印,那些融入山歌的笑声,那些在非遗工坊生长的期待,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附言的微光——如同一坛山酿,在时光里慢慢发酵,越陈,越香。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9/67/1498436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