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杨帆 张家界报道
“要是没有你们,我父亲恐怕……”9月2日傍晚,张家界市永定区山林间,当79岁的黄大爷被民警小心翼翼搀扶着走出密林时,等候已久的家属瞬间红了眼眶,紧紧攥住救援人员的手,哽咽着反复道谢!
这场跨越两天两夜的紧急搜救,没有惊天动地的冲锋,却藏着无数温暖的坚守——无人机划破夜空的微光、村民手中镰刀清理出的山路、民警肩头扛起的应急物资,共同织就了一张“生命防护网”,在深山里托举起沉甸甸的希望。
七旬老人上山寻菌失联,警情吹响“集结号”
8月31日晚9时,永定公安分局大溶溪派出所的报警电话骤然响起,电话那头,黄大爷家属的声音带着哭腔:“老人上午10点出门去山上捡枞菌,到现在还没回来,电话也打不通!”
79岁高龄、失联超12小时、深山密林环境复杂……一连串信息让警情瞬间升级。分局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大数据实战中心迅速调取老人出行轨迹,特警队员携带救援装备火速集结;张家界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也第一时间赶来支援,与大溶溪派出所民辅警组成首批救援力量,直奔事发山林。
“老人年纪大了,山里温差大,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抵达现场后,民警一边安抚焦虑的家属,一边联合村镇干部召集熟悉地形的村民——不到半小时,由民警、村干部、村民组成的第一支搜救队便打着手电筒,踩着暮色钻进了茫茫山林。与此同时,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人员也同步向现场赶来,一场跨部门、跨群体的生死搜救正式拉开序幕。
昼夜不休织密“搜救网”,每一步都向着“生”的方向
深山的夜,远比想象中艰难。茂密的树枝勾扯着衣裤,陡峭的山坡让人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手电筒的光在漆黑中只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路,唯有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在山谷间回荡:“黄大爷!您在哪儿?听到请回应!”
为了扩大搜救范围,救援团队兵分多路:一组民警操控无人机升空,利用热成像功能对山林制高点进行地毯式排查,从空中捕捉可疑热源;周边三个村庄的近百名村民自发带着镰刀、绳索赶来,“我们天天在山上转,哪条路能走、哪片林子容易藏人,我们都熟!”村民们分成小队,与民警并肩前行,用镰刀砍掉挡路的杂草藤蔓,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藏人的角落。
夜间的山林气温骤降,寒风吹在湿透的衣服上让人打寒颤,救援队员的鞋子沾满泥泞,裤脚被树枝划破也浑然不觉。有人脚崴了,揉一揉继续走;有人嗓子喊哑了,喝口水接着呼喊——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老人,一定要让他平安回家!”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又一场暴雨突袭,山路变得更加湿滑难行。但救援队伍没有停下脚步,大家顶着雨、踩着泥,继续在山林中搜寻。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面包;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目光始终紧盯着地面,生怕错过任何与老人相关的痕迹。
陡坡下的生命相遇,所有坚守终迎“平安”
9月2日下午5时许,当救援队员搜寻至一处陡坡下的草丛时,一名民警突然发现了微弱的动静:“那边好像有声音!”大家立刻屏住呼吸,缓缓靠近——只见黄大爷蜷缩在草丛中,脸色苍白,身上沾了不少泥土,看到救援人员时,虚弱地动了动嘴角。
“大爷!终于找到您了!”民警激动地喊出声,连忙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起,从背包里掏出矿泉水,拧开瓶盖慢慢递到老人嘴边,又拿出面包一点点喂给老人。很快,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为老人检查身体、处理轻微的擦伤,确认老人无生命危险后,救援队员轮流上前,有的搀扶着老人的胳膊,有的在身后托着老人的腰,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
当看到等候在山脚下的家属时,黄大爷眼眶瞬间红了,家属更是冲上前抱住老人,泪水止不住地流:“爸,你可算回来了!吓死我们了!”随后,家属转身向所有救援人员深深鞠躬:“谢谢警察同志,谢谢乡亲们,是你们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
安全提醒记心间,守护始终“不打烊”
这场48小时的搜救,是永定公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也是警民同心守护生命的温暖缩影。在此,永定公安也特别提醒广大群众:
1. 进山前务必告知家人或朋友去向、预计返回时间,携带手机并保持电量充足,可提前下载离线地图,方便定位;
2. 穿着防滑鞋、长袖衣物,随身携带手电筒、指南针、急救包以及足够的食物和水,避免独自前往偏僻、陌生山林;
3. 若在山中迷路、受伤,务必保持冷静,尽量在显眼位置停留,及时拨打110报警,清晰说明大致位置、身体状况及周边特征(如特殊树木、岩石等);
4. 老年人独自进山风险较高,建议由家人陪同,若有基础疾病,需随身携带常用药物,避免长时间徒步或前往地形复杂区域。
每一次紧急救援,都是与时间的赛跑;每一次平安归来,都是责任与爱的见证。未来,永定公安将继续坚守岗位,与各部门、群众紧密协作,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守护平安,做辖区群众最坚实的“后盾”。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杨帆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