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怡琳 彭之威 李丹 莫琪琪 张家界报道
2025年7月至8月,一项由吉首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开展的专题调研,深入张家界市永定区四个村落,系统总结出以“美丽屋场”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的多元实践路径。调研显示,通过差异化探索治理机制、空间微更新与产业协同,“美丽屋场”不仅成为乡村环境提升的载体,更演变为凝聚民心、激活内生动力的治理平台,为全省类似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样本。
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共建新格局
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屋场管理委员会+村民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是“美丽屋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集体经济组织负责项目统筹与资源整合,屋场管理委员会承担日常协调与监督职责,村民通过投工投劳、建言献策等方式广泛参与,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明确权责边界,建立激励相容的参与方式,使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和“维护者”。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屋场议事会、邻里互助会等微组织,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协商效率和自主治理能力,实现“小事不出屋场、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效果。
(调研团队咨询美丽屋场建设情况。 李丹 摄)
实施微更新改造,提升乡村空间品质
摒弃大拆大建的建设方式,采用“微改造、精提升”策略,聚焦边角地、闲置宅基地、废弃设施等小微空间,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措施,实现乡村空间的精致化提升。
常见做法包括:利用宅前屋后零散地块打造“小微菜园”和“邻里花园”;结合自然水系修建亲水平台和休闲步道;通过乡土景观小品和文化彩绘墙提升环境品质。这些措施投资小、见效快、易推广,既保留了乡村风貌特色,又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
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积分制管护平台,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行为量化积分,并可兑换相应奖励,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长效管护的积极性,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易回潮的难题。
(房屋风貌改造全景。李丹 摄)
推动文旅融合,实现颜值产值双提升
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美丽屋场”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统一建筑风貌、提升庭院景观、培育业态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体系。
实践中,通过引导农户利用自家庭院发展休闲茶歇、农事体验、手工制作等微业态,并将这些散点业态串联成旅游体验线路,使原本单纯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消费空间。同时,通过建设文化广场、百姓舞台等公共空间,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文化吸引力。
这种模式实现了环境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村集体通过组织化运营获得收益反哺,形成了“以景促产、以产养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促进产景融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将“美丽屋场”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具体实践中,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运营机制,明确将部分产业收益用于屋场管护和公共服务,既减轻了政府重复投入的压力,也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自主性和韧性,为乡村治理和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房屋彩绘风貌。李丹 摄)
经验与启示
“美丽屋场”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村民主体地位,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成功的经验可归纳为:建立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是基础,实施小微空间更新是手段,推动产景融合发展是关键,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是保障。
这些经验对于城郊融合型、景区依托型乡村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未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推广“一村一策”建设模式,强化政策集成和资源倾斜,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集聚,通过典型引路、分层推进,实现从“一处美”向“全域美”的拓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吉首大学校园通讯
作者:刘怡琳 彭之威 李丹 莫琪琪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