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怡琳 李丹 彭之威 莫琪琪 张家界报道
2025年7月30日至8月30日,吉首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屋场到风景”研究生实践团赴张家界市永定区,围绕“近郊型美丽屋场建设”主题,深入双峡、郝坪、汆水溪、黄茅溪四个村落开展实践调研。团队立足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专业背景,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空间测绘,系统总结不同类型乡村屋场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与学术支持。
(团队成员深入了解美丽屋场情况。 李丹 摄)
郝坪社区:共治共享,激发内生动力
郝坪社区以“集体经济牵头施工、屋场管委会分片管理、全体居民参与”模式,实现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该社区通过规范家禽圈养、推行垃圾分类、美化庭院空间,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值得关注的是,环境改善直接带动旅游发展,民宿产业蓬勃兴起,社区旅游收入年增长达40%。绿化覆盖率提升30%,印证了“群众主体”机制在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郝坪经验表明,共治共享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双峡村:风貌协调,塑造文旅名片
作为天门山下的“门户村”,双峡村将美丽屋场建设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统一建筑风貌、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微更新”,形成“一户一景”又整体协调的乡村景观。村内80%收入来源于旅游,美丽屋场成为其最重要的文旅名片。百姓舞台等公共空间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双峡村的实践表明,风貌协调与文旅融合是城郊型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
(屋场风貌改造。 李丹 摄)
汆水溪村:微改精提,创新长效管护
距市区仅8公里的汆水溪村,探索出“微改造、精提升”的城边村振兴路径。通过梳理“一米菜畦”、改造溪畔休闲空间、绘制乡土彩绘墙等方式,巧妙唤醒闲置角落,保留乡村特色。创新建立的“湘妹子”积分制管护平台,通过“志愿抢单+积分兑换”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实现乱堆乱放投诉量下降92%,村民自发参与清洁活动比例达85%。汆水溪村证明,小微更新与智慧管护相结合,是城边村提升品质的有效策略。
黄茅溪村:党群同心,推动产景融合
黄茅溪村“利民屋场”构建了“自愿、自主、自治”的治理机制,通过屋场会、代表会议等形式,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群一起干”的转变。文化广场、健身器械、宣传栏等设施显著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更突出的是,屋场建设与集体经济深度融合,200余亩莓茶产业基地和高标准兔场不仅带动就业增收,更为屋场持续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形成“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反哺建设”的良性循环。黄茅溪经验彰显了党建引领下产景融合的巨大潜力。
(团队成员与村民的亲切合影。 李丹 摄)
实践启示:美丽屋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本次调研覆盖四村十六个屋场,完成访谈120份,绘制空间地图28张,系统总结了近郊型美丽屋场建设的多元路径。实践表明,美丽屋场建设不仅是环境提升工程,更是机制创新、产业培育和文化重塑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屋场建设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尊重乡土特色、推动产景融合、创新管护机制。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刘怡琳 李丹 彭之威 莫琪琪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