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所描绘的开阔景象,恰如湘西北如今迎来的发展新格局。一条公路,若能不仅缩短地理距离,更能重塑区域发展面貌,便不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金秋时节,G5515张家界至南充高速公路的关键组成部分——桑植至龙山段将于9月29日正式通车。这条蜿蜒于湘鄂渝交界群山之间的交通干线,将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压缩至四十分钟,为湘西北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交通破局 天堑变通途的现代实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曾以诗句描绘蜀道艰险,这也曾是湘西北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连绵群山虽造就独特风光,却也曾是发展道路上的天然阻碍。随着桑龙高速贯通,这一局面得以彻底改变——线路北起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衔接已通车的张桑高速,向北延伸至湘西龙山县,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这条现代化公路的建设本身,即是技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帅乡特大桥的桥塔造型如“红缨枪”,呼应革命历史记忆;主跨565米的双塔斜拉桥设计,于群山间划出优美弧线,呈现出“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壮阔意境。在穿越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建设方采用“隧道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最大限度减少生态干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文旅共振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当代诠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诗中的畅达意境,如今在湘西北成为现实。桑龙高速带来的“同城效应”,为全域旅游开辟了新路径。以往受交通制约而难以串联的旅游资源——桑植的红色遗址、龙山的里耶秦简、武陵源的自然奇观,如今可在四十分钟车程内连珠成串,形成“千里江陵‘半日’还”的旅游新体验。
这不仅意味着行程时间的缩短,更深化了文旅融合的内涵。游客在领略“张家界顶有神仙”的仙境之后,可便捷前往桑植感悟红色文化,再至龙山探访千年文明。正如陆游所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行驶于此,每个转弯都可能邂逅新的景致,每次驻足皆可感受别样的文化韵味。
产业赋能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发展新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诗句中的酣畅淋漓,恰似桑龙高速为湘西北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气象。通车之后,桑植的茶叶、蜂蜜等优质特产,预计物流成本可降低三成,真正实现“货畅其流”。这不仅是打通外销市场的“快速路”,更有力推动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作为G5515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桑龙高速进一步将张家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图景,与现代化路网所推动的产业协作相得益彰。清洁能源的高效输送、文旅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持久动能。
区域协同 大道如青天的共赢前景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当年的慨叹,道出了交通闭塞的无奈。而桑龙高速的通车,正展现出“条条大路通长安”的繁荣图景。它如同一条强劲跳动的动脉,将湘西州、渝东南等地紧密联结为“发展共同体”。
协同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千家万户。就医、就业、就学的选择更为丰富,人才、资金、信息等关键要素流动加速。王勃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这条公路而成为现实。从更宏阔的视角看,桑龙高速是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助力湘西北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桑龙高速的通车,是湘西北发展的崭新起点。它不仅是一条跨越天险的交通线,也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线,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希望线。随着这条黄金动脉持续涌动,湘西北必将在新时代书写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篇章。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