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燧石点亮七彩假期 张家界“追光者联盟”以信仰之光照亮乡土未来

图片青春1.png

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8月9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胡小宇 孟雨欣)“我的光落在传播新思想上。我要用马克思主义唤醒沉睡的国人,打破旧社会的枷锁!”8月6日,在2025年张家界市“七彩假期·情暖童心”非遗文艺巡演(桑植专场)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舞台上,张家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武汉文理学院“循声向阳”志愿服务队联合队,倾情演绎的原创情景朗诵剧《我有一束光》中李大钊的动人台词。

今年暑期,在共青团张家界市委的精心部署下,“七彩假期”活动再上台阶。组织各级团组织积极对接高校团队来张实践,呼吁和鼓励广大青年不断走向乡村、走进田野、走入乡村课堂。据了解,《我有一束光》由支教大学生们倾力打造,他们巧妙融合思政教育与艺术特长,以“追寻信仰之光”为主线,串联起革命先辈向警予、李大钊、赵一曼,建设楷模邓颖超、焦裕禄、秦怡,以及新时代支教老师、学生和基层干部的动人故事。节目由大学生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基层工作者等二十余人共同参与,让历史的“光”与现实的“行”在舞台上交相辉映。

图片青春2.png

活动现场

剧本照进现实:支教课堂里的“追光”课堂

“排练‘向警予’带领女工抗争时,我们讲的不只是历史。”服务队支教老师、同时也是在读大学生的王清兰分享道。她将在凉水口镇家访时记录的真实故事——乡村女性坚韧求学的点滴、对平等未来的渴望融入角色进行讲解。当“焦裕禄”说出“我要让泡桐的根系穿透盐碱的枷锁”,孩子们立刻联想到家乡的山林保护,自发讨论起“我们能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做点什么”。剧本中革命者“把每滴血都炼成觉醒年代的燧石”的铿锵誓言,悄然在支教课堂里转化为志愿者们“扎根乡土,播撒希望”的坚定决心。

跨越时空的角色塑造,对非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巨大挑战。扮演“李大钊”的学生,为精准传递那份救国救民的赤诚,深夜仍在图书馆研读《青春》原文,只为找到“背黑暗而向光明”的情感支点;饰演“人民艺术家秦怡”的女孩,对着宿舍镜子反复练习怀抱电影海报的姿态数十遍,力求展现那份优雅与对文化传播的执着。凉水口镇学生向伊一,在“新时代”篇章中本色出演,一句“真正的学习是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他人”,正是她白天跟随“循声向阳”老师走访留守儿童、晚上伏案为弟弟妹妹辅导功课后,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排练厅的灯光下,历史的光辉与现实的汗水交融。

图片青春3.png

活动现场

从舞台到乡土:志愿“星火”的燎原之势

当剧情推进至“建设时期”,舞台的光束聚焦当代奋斗者。凉水口镇团委书记李昭以本色身份登台,没有华丽辞藻,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疫情防控中的日夜坚守、防汛抗旱时的冲锋在前、以及一次次在农家屋场彻夜长谈谋划发展的点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愿做一束不灭的灯火。”他话音未落,台下已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村民们认出了这位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的“老熟人”,他的故事,就是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光”。

演出在情感的最高潮中落幕。现场播放起由支教大学生拍摄的纪实短片:凉水口镇的孩子们面对镜头,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坚定:“我们来自凉水口镇,我们的光从七彩假期出发,落在全国各地,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刹那间,舞台上下,历史英雄、支教青年、乡村孩童、基层干部同频共振,共同喊出那震撼人心的合诵:“我们有一束光!”信仰的长河在此刻奔涌交汇,照亮了整个会场。

“《我有一束光》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与精神传承。”共青团张家界市委负责人高度评价了此次创新实践。据悉,在团市委的统筹协调下,今年“七彩假期”联合服务队在凉水口镇已累计开展课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支教活动20天,当大学生们将赵一曼的钢枪化为讲台上的粉笔,将焦裕禄的治沙蓝图绘作乡村调研的图纸,那束穿透百年风云的信仰之光,正通过团组织的精心策划和青年志愿者的躬身实践,在武陵山脉的深处,点燃更多年轻而炽热的心灵,照亮乡村振兴的璀璨前路。

来源: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胡小宇 孟雨欣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2/91/1519001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