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楠:用歌声点亮讲台与舞台的声乐追光者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菲 张家界报道

在湘西这片灵秀的土地上,张家界的奇峰异石见证着一位青年教育家的艺术追寻。

当晨曦轻拂张家界学院琴房,暮色漫染校园排练厅窗棂,总有个忙碌身影穿梭其间——俯身指导学生调控呼吸支点,亲身示范发声共鸣技巧,与团队研讨曲目艺术处理。她就是刘楠——一位将声乐艺术与教育事业完美融合的追梦人。

这位从四川师范大学走出来的声乐硕士,用二十余载的艺术积淀,在张家界的山水间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音乐桥梁。她不仅是舞台上的璀璨明星,更是讲台上的点灯人,用声乐艺术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人生梦想。

舞台上的追梦人

当聚光灯洒向舞台中央,刘楠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又似火焰般燃烧。作为活跃在各类舞台的声乐表演者,刘楠的演唱足迹遍布纪念演出、公益活动、国际赛事等多个领域。

2025年4月,她以一曲《侯爵请听》斩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湘西赛区美声组金奖,这是对一位歌者最崇高的礼赞。而在此之前,她的艺术足迹已遍布国内外:从慕尼黑电影奖最佳原创歌曲《自然颂》的录制,到与指挥大师汤沐海同台献艺的宣恩交响音乐会;从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庄严舞台,到庆祝建党百年的恢宏盛典。每一个音符都是她对艺术的虔诚致敬,每一次演出都是她对声乐事业的深情告白。

讲台上的点灯人

除了在艺术专业上的卓越成就,刘楠在教学指导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作为张家界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自任教以来,刘楠始终将“以教促学、以演带教”作为育人理念,同时,她独创“专业培优+定向培优”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她带领学生深挖民歌的文化内涵,让其焕发新的生机。那些在田间地头唱响的《玛依拉变奏曲》,那些在校园里回荡的《领航》,都是她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教学实践。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诗意与激情。示范演唱《钗头凤》时,她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指导排练《漫步街上》时,她引导学生体会西方咏叹调的情感张力。

在她的调教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歌唱的技巧,更领悟了音乐的真谛。2023至2025年间,她指导的学生连续斩获湖南省“三独”比赛一等奖、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季美声组桂冠、2025年“湘江韵律”国际艺术节美声组、民族组金奖等殊荣,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位教育者孜孜不倦的付出与坚守。

育人路上的筑梦人

刘楠始终坚信,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

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她不仅关注技巧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上,她通过《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将家国情怀融入声乐教学;在“三下乡”文艺演出中,她用《我爱你中国》的旋律架起城乡情感的桥梁。

与此同时,她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声乐技巧,更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实践周的排练中,她耐心指导怯场的学生;在音乐会的筹备中,她细心培养团队的默契。正是这种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让她的学生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从国际舞台到乡村讲堂,从非遗传承到思政美育,刘楠用歌声传递着艺术的魅力,用爱心浇灌着教育的花朵。她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筑梦人,用音符编织梦想,用真情培育桃李。

正如她所说:“音乐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愿做永远的倾听者与引导者。”在未来的艺术教育道路上,相信这位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教育家,将继续用她的专业与热忱,谱写更加动人的华彩乐章。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唐菲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2/90/1518781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