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文科 张家界报道
当城市还在沉睡,永定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灯已亮起。这里不是“早市”,是正义的“前哨站”。一群被称作“追光者”的执行干警,在晨昏交替间步履不停,只为追回那束名叫“公平正义”的光。他们的一天,是与拒不执行人员斗智斗勇的“战场”,更是守护法律尊严与百姓冷暖的“征途”。
晨光出击:仓库里的“腾退战”
早上7点,六名执行干警在张法官的带领下,在一座位于沙堤城郊地段的仓库外集结完毕。这是一次经过周密部署的专项执行行动——某单位违建拆除物品长期占用仓库,严重影响重要物资储备工作,法院决定依法强制腾退。
干警们按照既定方案迅速展开工作,警戒组设置安全区域,登记组搭建临时工作台,协调组准备调解材料。通过“一物一照一登记”的方式,对仓库内100多件物品逐一清点,并邀请专业机构对特殊物品进行检测。针对双方争议,执行法官现场召开协调会,创新采用分类处置方案——对无争议物品立即清运,对争议物品暂时封存。最终,仓库顺利完成腾退,保障了重要物资储备工作的如期开展。
被执行人某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这样既保障了公共利益,又避免了资产损失。”
烈日围猎:“高温计划”破产记
正午12点,在慈利县某小区楼下,张法官与同事们已经蹲守了三个小时。此次执行目标为悬赏名单中的杜某某,其拖欠张家界农商行本金及利息共计12万元,经法院判决后仍拒不履行,且长期隐匿行踪。经过半个月摸排,执行干警们终于锁定其藏身地点。
12点15分,杜某某刚一现身,四名执行干警立即从不同方向迅速包抄。警车内,杜某某情绪低落。他原以为高温天气可规避执行,特意选择最热时段外出,不料其“侥幸计划”彻底落空。随着手铐扣上的声响,他终于明白:规避执行绝非儿戏,拘留决定正是对这种行为的惩戒。这十五天的拘留,既是法律的惩处,更是一堂深刻的法治教育课。
华灯追捕:保险公司的“偶遇”
下午6点,即将下班的张法官接到紧急来电。“张法官,张某某出现了,在华天城某保险公司!” 此前,被执行人张某某拖欠申请执行人李某5万元已达两年之久,经多次催讨仍拒不偿还,李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下午6点15分,警笛划破暮色,警车迅速驶向华天城。张法官带队进入现场后,当即向被执行人张某某表明身份。张某某得知自己将被处以15日拘留,当即瘫坐在椅子上,随后表示将立即联系家属筹款。
次日9点,被执行人张某某的妻子李某主动来到法院执行局。张法官依法告知相关权利义务后,李某表示愿意代为履行部分债务。随后,李某现场缴纳现金2万元,提供剩余3万元还款担保,并签署《分期还款承诺书》,承诺按期履行。至此,案件得到实质性化解。
子夜突袭:宵夜桌上的手铐
晚上8点30分,执行局的灯仍亮着。执行干警们刚整理完案卷准备下班,张法官推门进来:“都别走!王某某已出现,目前在家中。” 此前,被执行人王某某拖欠申请执行人陈某某2万元,陈某某现急需这笔钱为老伴支付手术费用,经多次催讨,王某某仍拒不偿还,陈某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晚上8点40分,执行干警抵达王某某家中,此时其正与朋友在客厅用餐,张法官当即表明身份,依法将王某某送至拘留所。
晚上10点,警车驶离拘留所。张法官对年轻干警说:“拘留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让所有人明白,法律的红线绝不可触碰!”
执行局的“家当”:连轴转的见证
书记员小田的“续命三宝”:办公桌左上角,雷打不动三样,一杯冷透的咖啡、一瓶眼药水、一盒金嗓子喉宝。去年经手的卷宗,每一页他都“死磕”过。最忙那阵子,加班两周,用完三本便签纸,写废五支笔。那杯喝不完的咖啡,是执行干警的日常写照,也是执行干警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法警老向的“移动档案库”:他腰间别着的执法记录仪,存着五年来的“追光”足迹。暴雨里查封设备的狼狈,烈日下跋山涉水的艰辛,深夜里蹲守的疲惫,还有当事人拿到血汗钱时滚烫的泪水……800多个视频文件,就是一部无声的“执行风云录”。老向总念叨:“得整理好,退休前传给后生娃儿,都是宝。”
内勤小李的“民生热线”: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00多个当事人号码,每个后面都备注着案件进展和沟通要点。那本翻得卷了边的记事本,记满了细碎的需求:“王阿姨腿脚不便,得上门做笔录”“李师傅家孩子高考,白天别打扰”……电话线那头,连着最真实的人间冷暖。
这就是永定法院执行干警的一天。他们追的不是名利,是那束名叫“公平正义”的光,在每一个平凡的晨昏里,他们的脚步丈量着司法的温度,他们的坚守诠释着法治的力量。正如一位老执行干警所言:“我们追的不是老赖,是人心深处那杆秤的准星;我们守的不止是案子,是社会公平最后那道不能破的底线。案子不结,警灯不灭;老赖未抓,脚步不停!”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文科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