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森林 报道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的大爱,是世间唯一不会随岁月流逝而磨灭的光。许金杏,48岁,张家界市永定区合作桥乡高万村人,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凭着朴实的信念和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只身挑起两个家庭三代人的重担,用近二十年的善行为世人撑起一片人心向善的艳阳天。
人生多坎途,瘦小花朵成家中支柱
从许金杏小的时候起,上天似乎就有意识地给她的人生设坎:她4个月大时,左腿长疱,请土郎中开刀,误割断筋脉,导致她身形矮小,更是落下四级残疾,走路极不方便;由于家中境况实在艰难,为了减轻父母负担,13岁这年,即使她热爱学习,也只能弃学从农,成了村里最小的劳动力。然而,幼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并没有压垮她,反而倒逼她拥有了乐观的性格和坚定的责任意识。在她眼里,什么事儿“都不是什么事儿”,再大的困难为了家人也能克服。
24岁时,许金杏嫁给第一任丈夫张启初,张启初给了早年有不幸人生的许金杏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他们婚后育有一子,丈夫在城区打工,虽然辛苦,但两人相敬如宾,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本以为从此人生可以幸福圆满,然而造化弄人,2003年,丈夫张启初因脑溢血突然离世。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狠狠击中了这个农家弱女子。家里顶梁柱没了,她的天塌了,一连几天嚎啕大哭,茶饭不思,一种天要塌下来的压抑感使她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走出悲痛深渊。然而,儿子年仅5岁,公公又已到古稀之年,更有个先天性瘫痪、智障大姑子。丈夫张启初去世后,许金杏就成了儿子、公公、大姑子的唯一依靠。想到此处,她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把沉重的家庭责任扛在肩上:送儿子上学,赡养公公,服侍大姑子,偿还为丈夫看病借的债务。
丈夫离世的打击差一点压垮了许金杏,但她深知,懦弱改变不了现状,只有面对现实,自己坚强振作起来,才能带着家人走出困境。于是,为了家人,她开始加倍努力地操劳家中一切事宜。
插秧季节,为了抢时间,她起早贪黑,拖一条残腿风里来、雨里去地劳作。因个子矮小腿脚不便,插秧时经常摔倒在田里。有时一天摔几次,每天都是裹一身泥水,冻得直哆嗦,坚持把秧插完才回家。收割时,她每天天没亮就上工,满山遍野她孤身一人,秋风呜咽,荒草凄凄,似乎也在同情她过分艰难的人生。一个早上,她割完半亩稻子,再回家做饭、喂家禽、送孩子上学。匆匆吃过早饭,再把家人换下的衣服洗干净,推大姑子出门晒太阳,晒被褥,然后,给公公和大姑子准备好午饭,再去田里收割。割完一丘田稻谷,请机器脱粒,然后一背背送回家。许金杏一次背七八十斤,压得手脚并用,累得眼冒金星、汗流如雨,每天往返十几趟,才能把谷子盘回家。天黑后,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屋,做饭炒菜、检查孩子作业,给大姑子洗澡。这,就是许金杏最真实的一天。
改嫁之后,不离不弃撑起两个家庭
看着许金杏苦苦支撑一个家,亲友乡邻热心地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一一拒绝。后来,许金杏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再嫁,必须带着公爹和大姑子一起去。”2004年,高万村一个忠厚老实的瓦匠王军走进了她的生活。他被许金杏顽强、坚韧,对命运永不服输的高贵品质深深吸引,听到她提出的条件,更觉得这个女人值得娶,回复说:“我反正没有爹妈,把他们带过来,正好可以尽一番孝心。”就这样,许金杏改嫁了。
然而,公公对于儿媳改嫁一事十分介怀,不愿跟着儿媳去高万村。拗不过老人,许金杏只好隔三差五回花果峪村家里,送米送油、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关照公公和大姑子的生活起居。高万村与花果峪相隔一座山,有近十里地。婚后许金杏怀孕了,挺着大肚子,背一背篓东西,像个大圆球一瘸一跛,来回走两个多小时,风雨无阻穿行在大山之间。几年时间里,夫妻俩勤劳苦做,靠种地积攒下来的钱,替公公一家还清了债务,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
公公被许金杏夫妻真情感动了,在许金杏夫妻的耐心劝导下,公公终于同意搬到高万村。于是,一个新组合的6人之家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个家里,许金杏要喂猪种菜下地干活,要早送晚接两个孩子上学,要缝补浆洗照顾全家人的生活,每年还要种近10亩地的稻田,里里外外一时不得闲。她像一个不知疲惫的铁人,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许金杏家住了8个月之后,公公感受到这个家的困难和不易:许金杏丈夫是瓦匠,收入微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儿媳腿脚残疾行动不便,公公不忍心,于是不顾许金杏夫妻一再挽留,最终还是带着女儿回到了花果峪老家。由于放心不下已近耄耋的老人和瘫痪的大姑子,许金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大包小包地提着鱼肉蔬菜、水果、营养品、生活用品等送到花果峪公公家,这一送就是16年。
公公家刚刚步入正轨,自己的新家又有了一些问题。2019年,王军被诊断出了肺积水,许金杏不离不弃,陪他治疗,共同面对疾病;与此同时,子女的抚养问题、家庭的开支问题又一次压在了许金杏身上。许金杏再次挑起家庭重担,省吃俭用,辛苦操劳,与丈夫一起渡过了这次难关。
温暖传承,榜样力量传递高贵人格
许金杏的顽强拼搏、勤奋朴实被家人和邻里看在眼里,她的孝道文化更是被丈夫、子女看在心里、学在平常。
受许金杏的影响,18年来,王军替妻子的前夫与妻子共同照顾老人和大姑子,共同撑起两个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与许金杏每年要做两家的田地,要含辛茹苦抚养许金杏与前夫的独子张晟山,他也从不嫌苦累。后来,张晟山征兵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高万村村民委员会知晓许金杏二人的情况,把他们确定为精准扶贫户,享受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保障。许金杏夫妻二人共同努力,把女儿王福欣供上了大学。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许金杏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两个家庭的希望,诠释着人间大爱。她始终和家人守望相助,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美德深深影响了儿子和女儿。兄妹二人虽然同母异父,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长子张晟山在北京某部队当厨师,有稳定的收入。女儿王福欣在长沙读护理专业,学费较为昂贵。懂事的张晟山把所有的工资能省的全部省下来,给妹妹交学费和生活费。每次回家,他第一时间到花果峪看望爷爷和大姑,帮忙种地、做饭、洗衣,每当此时,爷爷和大姑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人间温暖,莫过于此。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森林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