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丨第十一期:石堰坪村

编者按:每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是传承与保护的见证。在张家界,生活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44个少数民族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28%,建有12个民族乡。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当前,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全媒体报道《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深挖张家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背后的历史故事,寻找村寨特色“印记”,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张家界少数民族村寨魅力。

微信图片_20231220125629.jpg

红网时刻记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报道

石堰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东南角的王家坪镇,地处桃源县、沅陵县和永定区三县的交界之地。全村现有吊脚楼 180多栋,村落建筑古朴原始,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灿烂悠久,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吊脚楼古老村,被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活化石”。2013年5月,石堰坪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JI_0014_副本.jpg

石堰坪村大多数的土家吊脚楼组成部分堂屋,是用来红白喜事或接待客人的地方。每家每户的堂屋中间都有一副对联,象征着各家各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土家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智慧的结晶,土家吊脚楼一般为木质,上面承载着大量的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石堰坪村的吊脚楼设计构思巧妙,建筑技艺精湛,是土家吊脚楼的代表作,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走马转角,极具特色。

DJI_0028_副本.jpg

据介绍,2012年12月,石堰坪村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6月,石堰坪村被国家民委列入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2017 年春节,湖南卫视《直播苏木绰》在石堰坪村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石堰坪村知名度和美誉度。

22.jpg

千百年来,石堰坪百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灿烂的民俗文化,还有众多的传统手工艺。如:古法榨油、打糍粑、炒炒米、推豆腐、舂堆码等至今依然鲜活,构成石堰坪参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苏木绰是土家语“祖源之地”的音译,现在,人们习惯将“苏木绰”代指以石堰坪村、马头溪村为中心的永定区王家坪镇等土家族人聚居地。今天,来到石堰坪村,神奇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原生态的自然景象、土家民俗风情表演,依旧在传承千年前的传奇。

民俗特色:糊仓、鸡罩捕鱼、打糍耙

11.jpg

微信图片_20231220201439.jpg

永定土家习俗“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糊仓”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谁身上泥巴糊得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好,仓里储的粮食鼠不咬、虫不蛀,粒粒饱满,颗颗金黄。“糊仓”的民俗里透出的是美好希望和祝福。(部分图片由石堰坪村提供)

特色美食:腊肉、水酸菜、土鸡、腊猪脚

石堰坪村手绘地图:

微信图片_20231220125637.jpg

(手绘/舒信)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

策划:刘灿

创作团队:张潘 李森林 王洁 伍文 李静怡 陈沫涵 舒信 胡小红 陆波 廖秋萍 全江玲

出品: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红网张家界站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756/64/1337183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