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慈利11月27日讯(通讯员 黎小湘)“企业为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乡村振兴做点事情,让贫困群众在脱贫的道路上走稳、走远。”11月12日,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交流会在贵州省织金县召开,湖南慈利县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榜上有名、获得表彰。
万企帮万村,村村换新颜。近年来,慈利县引导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截至今年10月,慈利县社会扶贫指挥部积极动员400多家县内外企业结对帮扶427个行政村,惠及全县3万多名贫困群众。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
从以投资项目、安置就业、捐款捐物为主要形式,发展到扶贫车间、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县内外企业妙招连连,帮扶方式多种多样,并且越来越精准。
打好产业牌,“输血”变“造血”
帐篷营地中,打卡的游客慕名前来;洞穴餐厅里,就餐的团队熙熙攘攘……今年41岁的胡新平回忆家乡变化,多次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2014年,正值壮年的胡新平是村里的贫困户,身患疾病、家徒四壁,仅靠着微薄种地收入维持生计。
彼时,张家界旅游风生水起、享誉世界,距核心景区几公里之外的罗潭村却“穷得叮当响”,田园荒芜、年轻人纷纷逃离。
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变成了环境整洁、宜居宜游的“网红村”,村庄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全靠家门口的企业帮助,村里人现在彻底告别了苦日子。”胡新平说。
深圳禾田居集团投资落地罗潭村,是该村发生蝶变的开始。时间回溯至2015年,禾田居集团响应政府号召,在罗潭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集装箱酒店、洞穴餐厅、帐篷营地、户外烧烤园、蔬菜种植基地等,以土家族农耕体验为主,因其“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方式,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往“打卡”体验。如今,村民们不仅坐在家中就有“租”收,还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罗潭村的蝶变,只是全县众多村庄的一个缩影。随着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快速发展,临近的大峡谷村同样旧貌换了新颜。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先后投资4000万元修建通村、通组公路,解决了周边4个村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200万元建设了饮水工程,解决了景区周边群众吃水难问题。
“搭帮扶贫好政策,我们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旅游企业发展壮大,服务链条延长,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现有商铺100多个,景区内的商铺拍卖收入40%直接分红给大峡谷村村民,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近1200元。周边和景区内建成营业客栈餐馆93家,直接间接带动近4000人从事旅游服务业。餐饮、住宿、销售、寄托等服务项目也星罗棋布,吸引2100多名当地农民返乡创业。
产村联动,村企联手。“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产业振兴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慈利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全县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行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共投资逾7000万元,如星星之火,点亮了农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帮扶农村发展富民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连通就业路,岗位送到“家门口”
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
“我在这里种菜、摘菜,一天有100块钱收入。”慈利县岩泊渡镇双溪村的贫困户张明雄说,几年前,他和父亲都因患病致贫,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在外务工的儿子,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康复后的张明雄得到了在家门口的企业生安赛特上班的机会。
“这真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我现在每年能自己打工赚2万多块钱,而且还能就近照顾老父亲,我儿子也可以安心在外赚钱,家里日子好过多了。”张明雄说。
像张明雄这样在蔬菜产业园就业的村民有不少。他所在的生安赛特公司主要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参与该公司项目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作价入股、订单农业和劳务合作等方式,可年均增收7000多元。据统计,该公司解决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51户1715人的就业问题。公司劳务用工年均3万多个,其中贫困户用工量达1.8万多个。年均支付劳务工资240万元,其中支付贫困农户用工工资144万元以上。
近年来,慈利不少企业把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最有效、最直接、最可持续的方式,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慈利县推动全县企业以就业扶贫为契机,借助“硒有慈利”创新孵化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田间课堂”等平台,为农户和贫困户提供创业服务、技术培训、担保融资、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将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门口,将贫困劳动力信息送到用工企业手中,有效促进供求对接匹配。
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256专场招聘会,全县非公企业提供岗位 22145个,求职登记人数8000余人次。2020年,全县民营企业共为1568个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发放工资2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让他们能够有活干、有钱赚,通过劳动换来幸福生活。
种下教育树,静待“春华秋实”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教育扶贫就如同栽树,要慢慢培育、静待花开,才能收获“春华秋实”。
“我要感谢你们兄弟,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励志榜样;我还要感谢你们的母校,为改变山区孩子命运所作出的贡献。”今年8月,曾担任过多年英语教师的罗嗣清,为考上清华北大的双胞胎送去20万“励志自强”奖学金,还为三官寺土家族乡中学颁发20万元“兴教树人”奖。“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应当有我们的一份力量。”
自2018年开始,慈利县引领企业实施教育帮扶,解决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南溢高置业有限公司、慈利县金地房地产公司等50多家非公企业、行业、商会募集助学资金160多万元,惠及全县2000多名贫困学子。
“现在政策好,我的小孩顺利考进了企业定向委培的电力学院,让我放了心。”该县三合镇关岩村的农民夏昌红从小生活在山里,因为家庭贫困,上初中时就无奈辍学回家务农,吃了文化亏的她,鼓励儿子用知识摆脱贫困生活的“枷锁”,如今孩子不仅考上了好学校,还享受着国网供电公司的教育资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湖南慈利的民营企业彰显担当,仍在路上、永不止步。
来源:红网慈利站
作者:黎小湘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