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深入开展技术下乡,打造了一支技术领域广、服务口碑好的科技扶贫专家团队。
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17日讯(记者 全江玲)“我们的西红柿活过来了,太感谢他们了!真是妙手回春啊!”11月17日,当再次想起之前西红柿遭受病害,科技人员赶来“救场”的情景时,张家界市万汇农业公司负责人代宏英万分感慨。
西红柿全部感染青枯病,怎么办!2018年4月15日上午,心急如焚的代宏英拨通了省科技特派员、省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白占兵的电话。没想到,接到告急电话的白占兵下午就火速从长沙赶到了张家界。
4月16日一大早,白占兵来到万汇农业在桥头乡的200多亩西红柿基地上,认真查看病情、对症下药,立即采取防治措施,使西红柿“免遭一难”。“若再迟几日不防治,会对200多亩西红柿造成毁灭性打击。”白占兵说。
正是因为科学防治及时,万汇农业直接挽回经济损失50万元。“这样接地气、能解难题的科技特派员,我们基层企业是真需要。”代宏英说,现在每年都会有科技特派员下来给予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西红柿的产出质量。目前,公司产出的西红柿供不应求。而位于永定区桥头乡的200多亩西红柿基地,直接带动解决周边45个精准扶贫户就业增收。
事实上,万汇农业只是永定区科技扶贫的个例。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永定区围绕莓茶“一县一特”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技术下乡,打造了一支技术领域广、服务口碑好的科技扶贫专家团队——由65名省、市、区科技特派员组成,下设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莓茶和农旅五个服务小组,服务86个贫困村。目前,科技人才联系贫困村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科技是产业的生命。当前,永定区科技专家服务团与湖南农大植保学院等高校加强技术协作,全力开展莓茶系列技术攻坚,为莓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20年8月,永定区莓茶产业种植发展到8.1多亩,从事莓茶种植、加工和销售的经营主体达83家,拥有茅岩莓、天门郡、灵洁、土家贡等23个品牌,已开发出面膜、牙膏、含片、黄铜营养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张家界莓茶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直接或间接带动6000余农民致富,人均增收4000余元,莓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永定区根据广大农民朋友的科技需求,安排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村采取现场讲解、田间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把实用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使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 1-2 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同时,以抓好扶贫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以来,科技特派员服务或创建了熊家塔村青钱柳产业基地、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莓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张家界迷迭香种植示范基地、君徕红梨水果科技示范基地等126家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或与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等方式获得收益,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永定区科技特派员共开展技术培训378场次,培训人员达23115多人,发放技术资料达43768余份,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3337次,推广新技术78项,引进新品种52个,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368个,直接或间接带动57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全江玲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