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家界脱贫故事】黄河村:偏远山村的脱贫路

红网时刻张家界8月14日讯(通讯员 宁奎 向韬 李洪波)初秋,走进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天子山镇黄河村,新房成排、垃圾集中清运、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武陵源区最偏远、最为贫困的山村之一。

黄河村村部.jpg

2018年以来,在后盾单位及驻村帮扶队的带领下,该村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产业上做文章,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百姓欢迎的脱贫致富路。

“能否把沿溪沟两旁做进一步绿化,环境卫生做进一步治理?”“建议村里再修建一个水池……”近日,后盾单位武陵源区纪委在黄河村召开了一次“屋场会”,村民们抛出的一个个建议,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伍良贵一一记在心里。

“把群众利益牢记心里,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伍良贵说,村里的发展始终是扶贫工作队的唯一方向。

作为偏远山村的黄河村,基础设施一直是村民的“心头痛”。与此同时,这里山高、地广、坡陡的地理特点,是基建的“拦路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再难也要健全起来。

于是,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狗猫塔、拱桥组、黄柏溪组三座平板桥建成,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打造了黄河村特色政务中心,为服务群众创造了便利性条件;对原向家台村部道路进行提质改造,着力对黄柏溪组组级公路进行硬化,对白竹界地质滑坡及醒家峪公路滑坡进行整治,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

“以前村里哪有这个样子,经常是天晴是灰下雨是泥。”建档立卡户刘先锋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建设,村里大变样,“干净了,整洁了,到村部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了。”趁着这个机会,她在村部开了个小卖部,“生意不差,一年给家里增收个几千块钱不成问题。”

刘先锋的小卖部.jpg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黄河村找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这个瓶颈问题,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关键,助推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稳步发展,天子山剁辣椒乡级产业、向家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级产业,以及针对易地搬迁户分红的葡萄基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3年来,辣椒种植共为贫困群众分红10万多元,葡萄基地分红6万元。去年,乡阿哥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现种植葛根400多亩,年支付流转土地资金12万多元,带动500多名村民务工,贫困群众直接分红达6万元。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招商,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将位于天子山街道的房屋招商出租,每年产生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一个月2000块钱工资。”在葛根基地,建档立卡户刘昌云正在忙碌。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在基地做了8个月,收入有1万6千元,“老婆闲暇也来做工,80元一天,去年收入4000多元。”

村民在葛根基地劳作.jpg

刘昌云家还有6亩地被流转到葛根基地,每年租金1800元,家里3口每人每年还有100元分红。“仅仅一个葛根基地,家庭收入就有2万2千多元。”他告诉记者,家庭经济“一下就活了”。

日子好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家门口就能增收了……黄河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驻村工作队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如今,驻村工作队依旧在大山里奋战,告别贫困的黄河,乡村振兴蹄急步稳,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富裕的新希望。

来源: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宁奎 向韬 李洪波

编辑:王洁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0/08/14/812094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