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家界脱贫故事】红军村:硝烟散去粽叶香

微信图片_20200622171406.jpg

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入口。

红网时刻张家界6月22日讯(通讯员 何绍群 向文 庹兴亮)山路七弯八绕,在一个叫做“毛垭”的高处打了个结。二三人家隐约可见,烟火之气油然而生;数十蜂箱散布路边,蜜蜂结伴飞舞,嘤嗡之声不绝于耳。临崖四望,但见群山巍峨,青葱一片。带路的村干部豪情满怀地说,红军村由毛垭、桥头、云头山三村合并而成,东北临走马,西北交容美,面积43.5平方公里,比一个小乡还大。山间林药资源丰富,粽叶(亦称簝叶)采摘季到来时,在外务工的青壮纷纷回乡加入到采摘团“打簝叶”,热闹得很。

微信图片_20200622172729.jpg

村民在高山上的养蜂场地。

是的,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不缺资源,缺的是把资源转换成财富的路径。上世纪30年代,这个仅30户100多人的村庄,有30多人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这里高耸入云的山头,在烽烟密布的战争年代是保护革命火种的屏障,在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上,则是隔绝信息、阻碍发展的壁垒。

村民文恒山告诉记者,“爬山”是他这一代人的噩梦——以前到镇上,下山要3个小时,上山要4个小时,赶个场要“两头黑”,办个事就得在镇上住一晚。村文书张远华说,以前下山需要蹚水通过山谷里的一条溪流,遇到涨水,要不就原路返回,要不就得找个山洞等雨停。易涨易消山涧水嘛,等一阵子水过了才走得。

噩梦的“终结者”是湖南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2018年,工作队来到这个人户分散的高寒山村,把驻村的首要任务确定为修通村民们祖祖辈辈期盼的“通天路”“产业路”。三年二千万,50.5公里的公路,不仅连通了各家各户,还连通了满是富民绿叶的毛崖和云头山。村民采得粽叶,出得竹林,上得产业路,立马就能交货变现,方便得很。

微信图片_20200622171417.jpg

红军村产业路全景。

微信图片_20200622171409.jpg

工人正在对产业路危险地段加固、加宽处理。

“打簝叶的日子,早晨六七点钟骑摩托上山,近处十几分钟,远点儿的地方也就二十来分钟就到了。中午稍微休息一下,吃点干粮。一天打个百八十斤叶子,收入四五百元,正常。”村民张凤林满脸灿烂地说。他告诉我们,2018年采摘季村里有七对常年在外务工的夫妻回乡打簝叶,每对夫妻每天的打叶收入平均在1100元左右,三个月采摘季下来,收入八九万。

没通路时村民也打簝叶,但得花两个小时上山。打得叶子得预留出时间背着粽叶下山,一天两头黑还打不了多少叶子。 75岁的穆丛枝年轻时也是一把“打叶好手”,前些年看着别人每天打叶子挣票子,心里总是痒痒的。但没办法,年纪大了,背不动了,多数时候只能“望叶兴叹”。产业路修到山上竹林边,她“打叶好手”的风采再度发挥出来,一天打叶七十多斤。三个月采摘季下来,她也能挣个三四万。

微信图片_20200622173202.jpg

成片的粽叶基地。

红军村山场虽宽,但野生粽叶一年也就能采三个月,不能保证村民常年有事做,天天有进项。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通过提供种苗、肥料、技术的方式,引导群众进行粽叶种植,在保护野生粽叶资源的同时,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目前,红军村全村种植阔叶箬竹800多亩,每亩产值可达9000元。村里还成立了粽叶专业合作社和粽叶加工厂,既为异地搬迁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又提升粽叶的收购价与附加值。红军村“野生粽叶+人工种植粽叶”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微信图片_20200622171413.jpg

村民晾晒的黄柏皮。

在天园组谢德林的养蜂场地,记者和村干部聊起村里的打算,他们说,村集体有了收益,办起事来自然大方很多。村里最近准备出台一个发展生产的奖励办法,种植、养殖到一定的规模都有奖,种粽叶每亩奖30元,养牛5头以上每头奖200元,养蜂10桶以上每桶奖20元……在文恒山家的院坝里,68岁的老人家与记者一行他分享山居生活的美好:种黄柏十多亩,多已成材了;种贝母三亩多,可以分兜了;养蜂十五桶,明年计划分到 四十桶……村干部在旁边补充道,他前几天刚卖了三棵树的黄柏皮,收入1980元。还说什么呢?羡慕吧!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何绍群 向文 庹兴亮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0/06/22/749306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