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界村的“点子队长” ——记张家界市桑植县西界村驻村帮扶队队长陈晴

????_20181216190038_??.jpg

经常入户访谈,了解贫困户状况。

????_20181216190043_??.jpg

提振精气神,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

????_20181216190050_??.jpg

养蜂产业正成为西界村的甜蜜事业

红网时刻张家界12月16日讯(通讯员 王 芳)决胜脱贫,已进入最为关键的攻坚克难期。做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如何带着感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迅速扫除扶贫工作中的“拦路虎”,切实为贫困群众解除忧虑、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说,肯动脑筋、能想办法、多出点子,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陈晴是张家界市经开区驻桑植县西界村帮扶队长,他认为,帮扶队就是奔着问题而来的,贫困群众的忧虑和诉求,是帮扶工作的原动力和出发点。

“西界村是深度贫困县桑植县的一个贫困村,虽紧挨县城,但西界村海拔高,条件差,村里1000多人中,贫困人口占了四分之一。不过,陈队长总是能设身处地,站在村里和贫困户角度,想问题,出法子,办好事。” 西界村支书樊春生说,因为这个原因,村民亲切地称他为“点子队长”。

一条“小计策”:桃子树赶走烂屋场

“陈队长来了呀,快坐,喝杯凉水。”冬日的阳光洒满西界村,一袋袋玉米棒子堆满屋子。见到我们一行,舒三妹非常热情。

不远处的地里,一棵棵桃子树在阳光下摇曳,舒三妹说,这些桃子树,都是五年生的黄桃树,明年就可以挂果,预计能够带来三千元左右的收益。而种桃子树的地,一年前还是一个废弃很久的破烂老屋场。

舒三妹的感激,背后是有一段故事的。陈晴介绍,2017年初第一次沿着山路进西界村,满眼都是简陋的茅厕、露天的粪坑、风化的老屋场、散养的牲畜。“环境问题是思想面貌的直接反映,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须先改变他们的思想面貌!”当时他就意识到,贫困群众是主体,只有提振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根本力量。这项工作怎么做?拆掉这些老烂屋子正好可以作为环境整治的抓手。

具体怎么推动?光是拆掉还不行,大部分村民不愿意,舒三妹也包含其中,她老伴去世多年,儿子离家数年不归,留下一个孙子由她带大,目前正在上大学。“把这些拆了,看上去变好了,国家可能对我们就会不闻不管了!”她对做工作的帮扶队员说出了内心的忧虑。

联想正在热播的历史剧,正说到“李代桃僵”之计,而西界村扶贫规划中,发展桃树种植是重要产业之一,一个用桃子树赶走烂屋场的想法一闪而现。于是,向全村张榜公布,对自愿清理老屋场、废旧猪栏牛圈、露天粪坑的村民,帮扶队免费提供大黄桃树在原址种植。

公告贴出后,很有诱惑力,因为西界村最适合种桃树,每颗桃树成熟挂果后每年有数百元的效益。此招一出,村民纷纷响应,舒三妹也是其中之一,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村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了跳跃性发展,村貌为之一新,村民精神也为之一振,贫困户也多了一项经济来源。后来帮扶队又在此基础上,扶植了黄桃基地,村集体经济也找到一条出路,形成了“一桃三得”的局面。

一颗“定心丸”:刘老太住上了新砖房

一栋破烂不堪的老屋,由木头板子、竹篾和硬纸板围成,摇摇欲坠,挨着是猪圈、厕所、柴房一体的棚子,82岁老太太刘开翠在里面度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她有两个儿子,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光棍。

“我是快入土的人了,只想有个新房子,在里面过个年!”2017年上半年,走访建档立卡户刘开翠时,面对老太太的心愿,陈晴内心五味杂陈。通过了解,老人两个儿子打小工多年,有些积蓄,但是又不够修新房子用。为满足老太太的心愿,帮扶队和村支两委决定,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帮助他们建新房。

“钱本来就不够,还要借,等我们垫钱把屋修好了,你们又不给补助,那我们就拐哒!”刘老太两儿子唯恐政策不落实,想先拿补助,再着手修新房子,为止,多次找村里和镇政府,已经僵持二年多了。

老百姓都很实在,凡事要“看得见”“摸得着”时才心里踏实。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陈晴一方面反复向他们讲解政策肯定会落实,另一方面,为了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便以私人担保借款形式给他们先期支付相关资金,如果房子没按规定修建或者出现其它问题,后果均由他来担负。这个办法一下子让刘老太一家人放心了。

屋里宽敞整洁,庭院美观舒适,水泥路门前经过......去年下半年,刘老太一家人如愿以偿住上新砖房。“这是陈队长满了我的愿,我要感谢他!”刘老太显得很激动,而他们按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建好房后,相关补助政策也很快得到了落实。

“越到基层,情况越具体复杂,面对危房改造这样的核心扶贫工作,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切实担当起来,才能更高效率地把贫困群众的事情办好!”已在山村扎根工作近两年的陈晴,谈起怎么干好农村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颇有心得。

一个“新门路”:张忠旺圆了“三轮车梦”

贫困户张忠旺,身高一米四几,老婆已出走多年,一人带着两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读小学。在村民口中,他是一个“打流”的,老是在外面跑,没有把家里照顾好。为了摸清情况,陈晴“三顾茅庐”,头两次是白天去的,都没见着人,于是第三次便选在晚上,在蹲点等候两小时后,八九点钟终于见到了张忠旺那羸弱的身影。

张忠旺家底薄弱,又身无一技,体力活也干不了什么,为了维持生计,只有做点小生意,到处赶场卖些锅碗瓢盆等生活日用品,月收入在2000左右,自身奔波劳累不算,一家子生活也过得十分艰难,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

“我想添张三轮车,工作队给点补助!”在商量发展增收路子时,张忠旺提出了这个要求。给还是不给?不给,驼子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脱贫出路;给,无此项目,而且开了这个先例,其他群众提出类似要求又怎么办?这让陈晴有些犯愁,帮扶队和村干部也都认为不妥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么在我们帮扶工作中,妥不妥,也要视贫困群众的具体问题而定,对于合理诉求,要善于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灵活对待。”看到张忠旺严重驼背,陈晴想到了残疾人帮扶这条路,从残联争取到资金,帮助他圆了“三轮车梦”。有了三轮车,张忠旺赶场更便捷,运输货品更多,每月收入翻了倍,达5000元左右。

个案在全村迅速推广,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决议,要对全村106户贫困户进行大摸底,在产业帮扶上要“因户施策”,要“一户一策”,很快全村类似因病因残等情况特殊,脱贫困难,在产业上有特别要求的贫困户被梳理出来,有想搞稻田养鱼的,有想种植药材的,等等,全村有20多户,为解决这些问题,工作队从后盾单位经开区支持的扶贫资金里专门列支了10万元,建立专门的“因户施策”帮扶基金,为这些特殊困难对象解决了产业发展问题。

一次“共商会”:修建水厂有了放心水

西界村因特殊的“小喀斯特”地貌,山体漏水,没有好的水源,只要十天半个月不下雨,村民就得用洒水车从山下运水,所以,生活生产用水是长期困扰大家的重大问题,也是驻村帮扶队需要尽快解决的迫切问题。

自来水上山,是帮扶队提出的第一套解决方案,然而由于需要两次加压,到达山上的成本较高,水费也随之提高,每吨约10块钱,这是村民不能接受的。对此,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声音,比如先把水引上来再说,水费交不起就不交,水厂要是敢停水,大家就去闹,也不关帮扶队的事儿。

“好事变坏事,还要留下隐患,这样的事坚决不能做。”那么究竟该怎么解决问题呢?陈晴回忆道,面对困境,他想起了2017年11月市委书记虢正贵来西界村夜访的那场“西界夜话”,虢书记强调,群众的问题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来解决。故此,陈晴与村支两委决定,就饮水问题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参加的“共商会”。

结果证明,“共商会”开对了。有群众提出,把废弃的水库修缮利用起来,在此基础上,帮扶队再投资建立一座水厂,进行净化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还能满足水田灌溉,同时,据保守估计,周边三四个村1200多户人家也能受益。如今,这一项目即将完工,将彻底改变西界村“靠天吃饭”的困境,实现用水不愁、旱涝保收。

“帮扶工作没有巧,重在用心换心、以情交情,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心声,咬定目标,绞尽脑汁,不断实现贫困群众的一个个心愿!”经过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西界村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已经有了质的转变,“点子队长”陈晴表示,将继续保持肯干的劲头、实干的作风和巧干的思路,带领贫困群众把全村脱贫攻坚事业推向新台阶。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编辑:全江玲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12/16/429813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