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庆祝建市三十周年之三:拔剑挺伫 凝望未来

  

 

  澧水(张潘)

  

 

  张家界夜景(来源网络)

  

 

  高速公路(来源网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距今3亿8千万年前,张家界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这里先后历经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新五次强烈的沧海桑田般地质运动,在澧水流域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大智大勇的切割、大气大度的削砍,大苦大难的磨练和大智大慧的雕琢,成就了这无与伦比的山和无与伦比的美,组成了这条奇峰异石、溪绕云谷、绝壁生烟的刚直而妩媚的风景线,也让张家界这个区域成为科学家眼中地球演化的历史教课书。厚达500米至900米的巨大红色石英砂岩在这片398平方公里的千山万壑里风云际会,密集而陡峭的峰林拔地而起,如剑、如戟、如柱、如塔、如笋,森然列于其间,更似千军簇拥,气势雄浑无媲,汇成了令人震撼的张家界地貌奇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无价的地理纪念碑"。1992年,武陵源景区加入"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世界自然遗产并称"地球最后的奇迹"。

  澧水是张家界的母亲河,系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也是长江四大支流之一。因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楚辞·九歌 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一诗名曰兰江。北源一支出桑植县五道水镇杉木界;中源又名绿水河,源头在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2013年左右被认为是澧水的主源;南源名上洞河,源出永顺县龙家寨东北。南中两源先在两河口相会,后与北源在桑植县打鼓泉与桥自湾的龙江口三源汇合,流经湖北宣恩、鹤峰、五峰,湖南龙山,桑植、永顺、永定、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鼎城14个区县,干流全长407公里,注入洞庭湖。澧水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有河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条,其中面积较大的支流如溇水、渫水、道水等8大支流,合称九澧。两岸多崖峰夹峙,山深林密,河谷深切,险滩毗连,水流湍急。《永定志》记载:“澧水道盘旋而蜿蜒,河下切而狂傲……阻南北交通,隔东西往来商贾。每遇水泛之期,行人无不望水兴叹。木筏泅水而过,多有葬身浊浪之中”。 国家计委1992年批复的《澧水流域规划报告》显示,澧水是长江水系中最小,却是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自1644年至1949年的305年间,澧水流域发生大小洪灾103年次。新中国成立后,澧水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有1950年、1954年、1980年、1991年、1998年五次。其中1935年特大洪水淹没耕地98万亩,沿河死亡3.3万人。

  我们的祖先把迁徙的脚步停留在了这片圣山狂水之中。早在原始社会,澧水流域已有“原始人”活动,澧水流域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土著先民的原始文化。上古时代,澧水就是中华大地著名河流,历代文献渉及澧水较多。《尚书·禹贡》最早记载:大禹导江,“东至于澧。”《山海经·东山经》载:“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商周时期,澧水流域为濮人、巴人、楚人等古代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设置郡县,此后历代封建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郡、州、府、县和土司、卫所机构,统治各族先民。在先民看来,人与万物原本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也和人类一样,万物本有灵。因此在他们恒久的信仰里,始终崇拜着山川、珍惜着草木,更景仰着他们福祸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予,澧水的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游览澧水之后发出感慨:“南州之美莫如澧”。但由于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自宋以来,匪患未绝,历代都被视为荒蛮之地。那时陆路靠驿道飞栈勾连,经商者或肩挑背负或驱骡成列往返于崇山竣岭之间。由于封建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官逼民反,反抗斗争不断爆发。1370年,明朝在大庸所始建大庸卫;1389年,迁址现址始建城市,并更名永定卫,历史进入转折期。1735年,正式设永定县。及至明清时期,因了水路,江西、山西、四川、浙江商帮纷沓而至,据道光《永定县志》载:“明时,庸城正街至城外西河五里,合各乡市计之,有商家数千户,皆来自苏、杭、闽、广的 珍稀,邑产如谷、豆、纸、油、生铁、药材等汛运他处。”清朝末年,战乱频繁、匪祸丛生,市井萧条,交通堵塞,这里又一度成为湖南交通“盲肠”。

  然而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依然带给人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沿途居住着的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33个民族 “同饮一江水”,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共同孕育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刺绣、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驰名夏尔。山歌更是久负盛名,无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音韵和谐,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土家的阳戏、毛古斯、摆手舞,白家的桑植民歌、仗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于千山万壑中的巫傩文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且匪夷所思。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秦汉时期以来,涌现出相单程、向大坤、覃儿健、郭宏升、刘明灯、孙开华、杜心五、贺龙、廖汉生、袁任远、范子瑜、陈能宽等英雄好汉,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在澧水流域留下闪光的人生足迹。天门山寺、普光禅寺、崇文塔、回龙观、玉皇洞石窟等,还有众多的楼阁、古墓葬、宗祠、民居等建筑文化、工艺文化遗物,桑植民歌、阳戏、大庸硬气功、毛古斯等文化艺术成就了“澧水文化”大观。

  澧水的天险也是阻断两岸交往的天堑,从远古的把树干掏空的独木舟和竹筏,到唐宋时期人力摇橹摆渡的木艇船,到借助风力的木帆船再到机帆船,直到电汽化的汽车轮渡,千百年来,人们都做着征服澧水的梦。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积极发展交通事业,1954年修建第一条永顺至大庸公路;1958年始建澧水大桥,1970年通车;1970年始建枝柳线,1978年12月26日枝柳线铁路开通,构成水运、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物资四通八达,游客纷致沓来,商旅流量日达数万之众,基本结束了湘西“交通肓肠”、“赤背拖船”的历史状况。

  1982年9月25日,张家界被确认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向外界开放。一夕之间,它仿佛从神化里走了出来,以一片彩墨山水惊艳了全世界,张家界自此敞开山门,打破几千年的沉寂。1985年10月,大庸县撤县改市,1988年5月18日筹建地级市,1994年4月4日改名张家界市。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5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张家界,提出“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000年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运筹帷幄,依托张家界得天独厚的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优势,以后来居上的气势,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建设进入历史性大发展时期。

  前十五年,属于城市基础建设时期。1990-1991年,市政府重点改建和整治市城区永定西路、天门路、大桥路、解放路等城市主干道。1991年,开工建设大庸机场。1992年,始建鹭鸶湾大桥。1993年硬化市城区50多条小街小巷水泥路面,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1993年兴建鹭鸶湾三水厂。1996年以后,市委、市政府以建设花园式城市为目标,建成子午东路、永定大道、大庸西路和澧水观音大桥、大庸大桥、凤湾高架桥等,形成城市主次干道纵横交织的道路网。2001年,子午公园建成,大庸桥公园前期工作已就绪,官黎坪花园广场进入腾地拆迁阶段。张清公路城市段和子午西路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张罗公路城市段拉通路基,陵园北路、永定西路、永定大道分车带绿化、路灯安装及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面竣工;回龙路改造一期工程及南庄东路改造工程。2001年11月,全长3018米的老城区防洪大堤正式开工建设;旧城改造大面积启动,投资总额4·36亿元。《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完成,明确界定张家界城市性质为“旅游城市”。 2001年12月,市城区道路总长132.7公里,面积134万平方米。分别比1988年增加107.7公里,100万平方米。2004年12月28日,新火车站正式开工。

  从2007年开始,城市建设进入质的飞跃时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城市建设进入攻坚克难时期。永定城区“四路”综合改造工程如期实现路面竣工通车目标,大庸东路、鼎泰路、机场路扩建等工程全面完成,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已经建成,永定城区防洪堤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城区完成市政建设投资7亿元,是建市以来年度投资最大、项目最多、进展最快、标准最高的一年。全市32个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共完成建设投资20.38亿元,火车客运新站基本竣工,火车站广场、机场扩建、红壁岩电站、长潭河电站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张桑公路如期完成路基工程。到2012年,全市新建和改造主次干道37条、小街小巷77条、供排水管网83.8公里、防洪堤20.58公里、公共绿地294.6公顷,主要街道完成“穿衣戴帽”工程。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5亿元,完成张花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建成张桑、龙阳、慈石、桑永等干线公路和市中心汽车站等一批客运站场,开工建设荷花机场扩建二期工程和张沅、桑鹤、慈茶等干线公路。

  到2015年,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提质升级阶段。黔张常高铁破土动工,张桑高速公路开工兴建。荷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设顺利实施。贺龙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市博物馆地质馆开始布展,张家界文化广场即将建成,市图书馆开工兴建,张家界航院整体搬迁和市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市技工学校搬迁一期工程、市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建成使用,张家界一中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围绕“拓展新城两区、提质澧水两带”,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四大工程”建设。澧兰西路、澧兰东路和观音大桥南端匝道建成通车,回龙路平战结合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澧兰中路、澧兰桥、天问路、木龙滩路和“百巷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沙堤大道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澧水两岸截污管道整治工程顺利完成,东门溪雨污分流整治工程全面开工,澄潭二水厂提质工程完工,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实现突破,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2014·中国十佳最干净城市”。

  2018年,城市发展进入提质升级关键时期。“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大庸古城、西线旅游、冰雪世界、桃花溪谷、七星山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完善城市大交通,张桑高速建成通车,邢大公路基本建成,黔张常铁路、高铁西站、武陵山大道、杨家界大道、子午西路延伸段建设步伐加快,张吉怀高铁顺利开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澧水大桥顺利通车,沙堤大道路基完成,机场北路、融山东路、澧水大桥南延高架桥、西溪坪东互通立交改造、天马路建成通车,杨家溪体育公园、白马泉高架桥滨河景观工程、高云公园建成开放,4个智能化公共停车场基本建成。

  3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张家界,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30年前澧水河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而如今,城市建设如同川剧中的绝技一样,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今天的张家界城市已经由1389年的1平方公里发展到33.2 平方公里,正被层出不穷的现代建筑簇拥着,形成了以澧水为轴线,按自然分布构成七个区团分居两岸,中间架设5座现代大桥,构成城市整体。这些每天变换的城市容颜,仿佛是澧水生生不息的象征。决策者、执行者和建设者们忘我奋斗的一个个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它凝成了一种精神,在澧水两岸的每一寸土地上延续。

  历经30年的励精图治,张家界已经发展成为开放包容、智慧诚信、和谐创新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如今,它有着现代大都市所有的表情和内容,旅人云集,繁华时尚。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3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张家界人的30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这些竹笋般生长出来却经世不衰的史诗,不仅为你展示出张家界这个小城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更通过急剧的心跳、铿锵的脚步向你展示出小城人们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强烈向往和无限追求。

  未来无量。让我们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张家界这座城市,已聚集了火山爆发般的力量,在不久的未来,将给你呈现它海市蜃楼般的魔幻色彩。

  因为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她正如一只穿越三亿八千万年而来的大鲵,布满时间的创痕,更饱含生长的力量。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石继丽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05/18/48765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