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个地方很神奇——全市百名文艺家武陵源采风活动四感

  

 

  11月1日至2日,有幸参加了“喜庆十九大美丽乡村行”全市百名文艺家武陵源采风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紧跟文艺大家们的脚步,随着浩荡的队伍,游走奇山异水,参观非遗文化,欣赏美丽乡村,快乐田间地头,一路风景一路歌,一片秋色一片情。

  采风活动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特色客栈、烙铁画、杨家坪、菜葛”这几个关键词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甚至不断地在灵魂的空间里碰撞,好像随时都在提醒我,千万不要忘了,一定不能忘了。

  虽然我对文字有着特别的爱好,对文艺有着特殊的情怀,但苦于才疏学浅,四六不通,始终只能在“文艺创作的高度和深度”边缘游走和徘徊,纵然酷有一番热情,也无法用优美的词藻铸就华丽的篇章,唯有质朴而又简短的文字,不辜负采风活动中那一片有创意的景、一张有温度的画、一个有力量的村,一种有希望的葛,遂组成采风四感。

  

 

  ①一片有创意的景

  风景对于武陵源来说,从来都不缺,397.58平方公里的地域里面就有264.6平方公里的风景游览区。奇峰三千,秀水八百;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像长城一样伟大……这些如数家珍的赞誉可不是武陵源的自诩,这是广大中外游人给武陵源的至高评价,也是武陵源给世外游人留下的深深烙印,更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绝版风景、“张家界地貌”诞生的理由。

  在武陵源里谈论风景,已经没有太多必要,因为这里处处称奇,步步为景。但是有一道风景还非谈不可,否则难解心头之痒,那就是武陵源的乡村旅游特色客栈,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道风景中的风景,一朵绽放在锦绸上的花。

  水木潇湘、水涌金江、梓木山庄、留候山庄、清隐阁,单看这些名号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彰显了武陵源大旅游环境下催生出来的文化内涵。她们或隐于乡间,或藏于山谷,或散落田园。没有大兴土木,没有遍地开花,有的只是将原来的民房进行了相宜的包装;没有鹤立鸡群,没有画蛇添足,有的只是给世代相传的居所换上了一件漂亮的衣裳。

  要么依山傍水,要么前庭后院,要么纵情山水,要么归隐自然,就像一颗颗散落在人间的珍珠,只是隐去了璀璨的光鲜。推窗就是风景画,露台就在山水间,泡澡不误观山峦,睡觉可以数星星。观,云卷云舒;看,秀美山川;听,蛙鸣鸟叫;想,情远幽幽。深呼吸一口,就可以嗅到空气中的灵气,留住时光,就算在那里发痴发呆,那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宁静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②一张有温度的画

  提起作画,当然少不了笔墨纸砚和颜料,但在采风活动中参观的那个画馆,看到师傅们画的那些画,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现场根本找不到笔墨纸砚和颜料,有的仅仅只是一支烙铁和一块木板,可就凭这极其简单的两样物品,在他们的手中就能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算是彻底颠覆了我对画画的理解和初衷。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今名“火笔画”、“烫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听完这些介绍,我还是习惯叫这种创作为“烙铁画”,原因很简单,创作工具就是一支烙铁,而且我还认为这不光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超越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和精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但无愧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就是一种很贴切的实至名归。

  烙铁为“笔”,高温为“墨”,是烙铁画的本真;远近虚实,浓淡相宜,是烙铁画的造诣。或于竹木、或于葫芦、或于宣纸、或于丝绢,润色、烫刻、细描、晕染,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一幅幅作品浑然天成。人物肖像惟妙惟肖,山水风景古朴典雅,没有颜料不失色彩风韵,没有画笔不失铿镪劲道,让人无不称绝叫奇,让人无不拍案而起。

  一支烙铁一支笔,一块木板一幅画。我称烙铁画是一幅带着温度的画,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高温烙铁作出的画,实打实的带着“体温”,是一幅实实在在有着温度的画。二是大师们仅凭一支烙铁和一块木板,就能画出自然山水,书写诗词歌赋,画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专注,书写了对艺术的执着和豪情。我有理由相信,烙铁画必将在中国和世界的艺术长廊中永远带着温度,绽放光芒。

  

 

  ③一个有力量的村

  杨家坪村是武陵源区协合乡的一个自然村,曾因村民们家家户户挂红旗,被外界称之为“红旗村”。自参加工作以来,也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趟,不过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每次都有新感觉,每次都有新变化。现在的杨家坪村和往日相比,可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农村产业发展,无论是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水平,一切都发生质的飞跃和提升,所以杨家坪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受之无愧,当之有理。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到杨家坪村印象最早的一次是参加大闸蟹投苗仪式,通过土地流转,外地老板把大闸蟹养到了杨家坪村老百姓的田里,而今大闸蟹已成功扬起了特色养殖这竿大旗,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不仅食客们饱了口福,老板赚了钞票,老百姓也鼓了腰包。还有一次是送别护鲵英雄——杨家坪村原支书向国润。一个村里的带头人,为了保护大鲵,挺身而出,勇斗盗贼,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村民们扼腕叹息,就连村里的腿脚残疾和盲人都自发前来送别,场面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至今都无法忘记。还有村里的精准扶贫、乡贤座谈、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直播采访等等,以及本次采风活动,我都到过杨家坪村。

  如今的杨家坪,大闸蟹、河蚌养在田里,蔬菜大棚竖在田里,风雨廊桥、蔬菜公园、荷园、鱼塘应有尽有。村道宽敞、干净整治、邻里友善、和谐团结,老百姓的房子统一风格穿衣戴帽,家家户户清洁卫生,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特别是村里在外发展的乡贤们,只要村里需要,随叫随到,慷慨解囊,围成了一道乡村发展坚不可摧的城墙,汇集成了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你拉我带,我帮你助,一起迈步小康生活,共同美好幸福,杨家坪村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非常团结,非常有力量的村。

  

 

  ④一种有希望的葛

  在湘西地区提起葛,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跟随父母打猪草就扯过葛叶,那时候在我的印象中,葛叶可以用来养猪,葛藤可以用来捆柴禾。有时在山上打柴,如果没带竹蔑,就会拿起柴刀到处找葛藤,葛藤虽然柔软,但是韧劲非常好,捆起柴来既结实又牢靠。可时至今日,几经改良,谁也没有想到葛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变成了“香饽饽”,不仅走上了餐桌,走进了超市,而且还远销海外,同时还让村民富了起来,成了他们的宝贝疙瘩。

  讲到宝峰山葛,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王作军。一个土生土长的70后小伙,硬是把小葛根做出了大“文章”。六年前他开始寻找种苗;五年前他开始试种;四年前开始规模种植;三年前成立了张家界宝峰山菜葛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57个种植户,菜葛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如今他创办了张家界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绿色食品界一张响亮的名片,最重要的是他带领乡亲们一起致了富,被人们称为山旮旯飞出的“菜葛王”。

  采风活动的第二天,文艺家们走进了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参观了公司展厅,喝了鲜葛汁,吃了葛根粉,无不为这位年青小伙叫好,无不为这些葛产品点赞。一杯杯新鲜的葛汁,嗅到了泥土的芬芳;一碗碗热乎的葛粉,吃到了贴心的温暖。特别是阿妹的一首首山歌,亮嗓直窜心怀,余音直捣心窝,叫人心暖嘴甜,犹如一杯杯热气腾腾的土家米酒下肚,让人微醺,微微醺,飘然,飘飘然……

  阿妹的鼓声在田边响起,文艺家们撸袖发力,硕大的葛根破土而出,满园传来阵阵惊喜。那一抹红韵,一园欢笑,一脸幸福,一种希望,尽入葛园丰收画中。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首批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这一块块含金量极高的奖牌在这里安家落户。风景如画美若仙境,中外游人纷至沓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全面小康。

  武陵源,那个地方很神奇。

来源:红网武陵源分站

作者:杜修庆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7/11/16/49821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