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10月27日讯(通讯员 朱标)金秋时节,橙黄桔绿。慈利县瓜果飘香,水波泛出秀色,山中景物明净,秀美景色引来无数游人,好一幅乡村锦绣图。
伴着清脆的鸟鸣声,山雾氤氲的慈利县零阳镇铜苔园艺场渐渐苏醒,桔农们骑着摩托车,穿过宽畅的水泥路,进入桔园,采摘甜甜的蜜桔。
漫山遍野的桔子压弯了枝头,桔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三五成群,挎着篓子,拿着剪子,一连采摘一边聊着家常,欢声笑语间,幸福满桔园。验货、付款、装车……一辆辆外地大挂车载着丰收的果实奔向远方。山外,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在各个村落间。
路好了,路美了,老乡们将农产品运往大城市销售,商人们在农村投资创业。农村因道路畅美而生机勃勃,慈利土家儿女信心十足地奔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资料图)
绝不能因交通掉队
巍巍五雷山,浩浩澧水河。大自然赋予湘西门户慈利山水环绕的生态美景,也给这里留下了难以逾越的山水阻隔。在这里,土家儿女与群山昼夜守望,与贫困不懈抗争。回望过往的慈利农村交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老百姓出行的真实写照。“2000年以前大部分自然村落外出道路仅是土路,泥泞难行,村民们过着肩挑背负的生活,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慈利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海燕坦言。
要想富,先修路。“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交通行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先导,农村公路建设则是交通行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要把交通行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先行官,聚焦134个贫困树,兼顾非贫困村,坚决打赢交通行业扶贫攻坚战,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决不能因交通问题而掉队……”慈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行业扶贫工作,人财物向交通行业扶贫倾斜,主要领导带队,密集调研,聚力破难题,经常促推进,月调度,季督查,半年一讲评,年终总考核。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慈利采取“向上争、财政投、乡村筹、乡友捐”等模式,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30多亿元。该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5206公里,农村公路达到2138公里,乡村通水泥路100%,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85公里,“组组通”全覆盖,农村学校、村民服务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均有等级以上公路通达,农村公交、预约响应车在乡村来回穿梭、畅通无阻。
时光荏苒,如今的慈利,一幅多彩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从闭塞落后到四通八达,从过度索取到与路共美,从基本温饱到追逐梦想,慈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公路修到家门口
“进进出出靠双脚,农产品买卖靠肩扛”,这曾是零阳镇亮垭村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自2019年,投资400多万元的亮垭至长潭河电站的盘山公路开通后,亮垭村的老百姓出行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聊起这些年的改变,村民柴立祥心中有太多的感慨。
“这条公路没修的时候,我们每次下山要步行、绕道,去来要花四五个钟头。现在出去也就接近一个钟头,种了点小菜能及时地卖个好价钱,养的猪牛羊能够及时卖出去,我们农村人的日子比城里人不得差……”朱立祥笑容刻在脸上。
路通了,亮垭村的村民实实在在的尝到了“四好农村路”的甜头。“道路的开通,带给老百姓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产出的农产品再也不愁烂在家里了。这条路没修好之前,老百姓的纯收入我们村里只达到三四千块,现在达到一万二,农产品集散,都没得剩的。想去县城买东西或走亲访友可以说走就走,现在太方便哒……”亮垭村党支部书记姚忠喜告诉笔者。
“出门不沾,抬脚上客车”。在实现公路“组组通”的同时,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让慈利的客班车、预约响应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如今的慈利城乡客班车、预约响应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所有乡镇“一票直达”。“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城乡客运承上启下,滚滚车轮奔小康。
“以往去县里,要先骑车或者走路到镇上,再搭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40来分钟就能到县城。”龙潭河镇竹峪村村民彭怡明说:“村里开南杂店的要去城里进货,家里养鸡的、种板栗的要去卖货,搭农村公交方便得很!”
产业走进村庄里
道塞山河旧,路通天地新。交通瓶颈的打破,不仅方便农民出行,更能带动农村致富。
柑桔是苗市镇黄花溪村的支柱产业。几年前,家家户户都种柑桔,但道路泥泞成本大、销路不畅,满山坡的柑桔成不了致富果。这几年,村里修通了进园水泥路,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栽培、统一收购,村民没了后顾之忧,柑桔产业逐渐实现了规模化,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五湖四海。
如今,黄花溪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14年的2600多元,提高到1万多元,村里70%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小轿车,幢幢新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村民胡新勇原本在外地发展,见村子里道路四通八达,毅然将在外地项目回迁,建起了农庄。他兴奋地对笔者说:“村里路好了,很多项目都在这里落户,从内心之中看到了希望,我就琢磨着把项目搬回来,还希望能够带动本村的经济……”
据胡新勇介绍,曾经的罗潭村仅有一条国道穿村而过,村民出行全靠走路。打从2015年村里修路后,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各家各户的收入比从前翻了几倍。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昔日沉寂的山村公路,成了罗潭的美丽“后花园”。
见笔者采访,村民胡新平也来湊起了热闹:“以前村子里比较落后,没啥赚钱的机会,基本就是在外面打工,现在村里办起了旅游,家家户户可以就近就业,现在村子里好多年轻人见家里好了,都纷纷回家,在家门口上班,有的还办起了实业,当起了老板,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象市镇虎头村退伍军人谭淼,2016年退伍后,见村里路修通了,投入资金流转土地,搭建了600多平方米的香菇种植场,开始香菇种植,今年的总收入预计达到20万元左右。九十年代下海创办纯净水厂的通津铺镇村民李洪波,借着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瞄准时机,创办了张家界奔象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种起了800多亩金秋砂糖桔。“要不是交通部门把村里的路修好了,我也不会半路出家种果木……”望着满坡成熟的金秋砂糖桔,李洪波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山里人对路十分渴望。吃够了没有路的苦头,东岳观镇党委、政府发奋图强,遇山凿洞,逢水架桥,开辟出了一条条致富路、幸福路,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坦途,成为张家界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在建好公路的同时,东岳观镇完善相应配套工程,与周边环境、产业布局、交通路网紧密衔接,相互匹配,融为一体。农村公路由窄变宽,由通到畅,由畅到好,由好到美,助力公路沿线乡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田园旅游业,老百姓的钱袋子一点点的鼓了起来。”慈利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书红介绍。
该镇东源村村民张军、卓小群夫妇借路创办了风自洞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10亩,建起了西红杮基地,不仅种了西红杮,还有豆角、辣椒等蔬菜,去年产量达到了400吨,产品主要销往常德、长沙、广州等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劳动力也越来越多,现在基地仅做采摘工作的就有百十来号人,70%都是精准扶贫户、留守妇女,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工作地点以家为半径。“以前不通路,客户不敢来,我也不敢种,现在路越修越好,客户越来越多,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聊起路带来的好处,张军夫妇幸福藏不住。对于未来,张军夫妇充满自信:“将来我们要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股份,人人有技能,天天有钱赚。”
树林掩映,青山落晖,山歌唱晚……漫步在龙潭河镇的一个个村庄,一条条宽畅的水泥路,犹如身处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每到周末,龙潭河镇铁树潭居委会通往黄石水库岸边宽畅干净的村路上,骑单车自驾游的明显增多。大湾人家的老板彭长云嘱咐老伴:“这两天客人多,菜要备足。”虽然忙碌,但彭长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路好了,不仅我们出行方便,还吸引了很多游客,乡亲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晚饭后,大家结伴在村路上散步,幸福感明显提高了……”彭长云说。在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努力之下,“四好农村路”为龙潭河镇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如今,公路沿线发展起了乡村游,昔日没有销路的土特产成为抢手货,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交通红利、发展成果。全镇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呈现以路美村、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产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何漾介绍。
从最边缘到最前沿,路是一部历史,书写着曲折与辉煌。
物流一直以来都是农产品出山和城货进山的痛点,特别是对偏远山区更是如此。原来慈利县物流网点无法覆盖乡村,严重影响农产品销售,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让产业遍地开花的同时,慈利近年来持续发力“交通+”全覆盖,依托农村客运站场和乡村站点建设,整合交通、供销、电商、快递等资源,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山货出山“最初一公里”。
腊肉、土蜂糖、红薯粉、茶叶、杜仲雄花……“一乡一品”的特色农副产品迅速走红,销售渠道由原来的农户自产自销,现在借助便捷的交通和物流逐步发展成“实体+网络”销售模式,销售收入不断攀升。对通景公路全面实施提质,实现“路景相容、景景相通”,引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等旅游业态。百花争艳百般姿,村村寨寨不同景。今年“十一”黄金周,该县共接待游客3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旅游情况明显改善。
“四好农村路变成产业路、旅游路、脱贫路、小康路、村民们的幸福感与交通人的成就感,不断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交通力量。”慈利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海燕说。
如今的慈利,一条条农村公路像美丽的彩带从白云深处、清溪岸边蜿蜒飘出,把青山和绿水、城市和农村、未来和希望连成一片,铺就成一幅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新图景。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朱标
编辑:王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