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屈泽清 张家界报道
奇峰三千的雄奇遇见数字技术的灵动,秀水八百的温婉邂逅智能系统的便捷,武陵源以科技为笔在山水画卷上勾勒出全域旅游新图景。
今年以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推进多项“科技+旅游”融合项目,从溶洞光影到元宇宙漫游,从民俗演绎到智慧入园,再到低空俯瞰,科技的力量渗透到旅游体验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让游客与山水、民俗的对话更富新意,更印证了科技赋能的深层价值。
沉浸式演绎,解锁溶洞新“视”界

今年升级的智能灯光系统,让游客一踏入黄龙洞就被卷入一场光影叙事。
黄龙洞的石笋沉默亿万年,如今却在科技的加持下开口说话。
今年升级的智能灯光系统,让游客一踏入洞口就被卷入一场光影叙事。当有人靠近龙宫宝殿景观,AI动态感应器便会触发4D全息投影,钟乳石群瞬间化身虾兵蟹将,配合潺潺水声演绎大鲵化龙的传说,石壁上的光影随游客脚步流动,仿佛整个溶洞都在呼应人的探索。
在定海神针景点,生态柔光系统结合溶洞环境模拟出日月交替的光影变化。清晨时石笋被镀上暖金晨光,黄昏时则浸在琥珀色余晖里,游客举起手机拍摄,灯光会自动调节至最佳色温,无需滤镜就能定格石笋映天光的奇观。来自山东的游客蔡先生惊叹:“太神奇、太壮观,绚丽酷炫的光影、立体逼真的动画投射到天然石壁和钟乳石上,让整个洞穴好像都活过来了,真是不虚此行。”
黄龙洞景区负责人表示,科技让黄龙洞的美被更多人看见,这种创新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更是对自然景观的另一种解读与传承。
科技赋能民俗,焕活《魅力湘西》新韵味

魅力湘西通过科技升级,实现传统民俗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
如果说自然山水是武陵源的骨架,那湘西民俗便是其鲜活的灵魂,而科技则让这份灵魂的演绎愈发震撼人心。
作为武陵源文旅名片的《魅力湘西》实景演出,今年完成了全方位科技升级,实现传统民俗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舞台采用可升降全息纱幕矩阵,当《边城》片段上演时,纱幕上投射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光影,配合裸眼3D技术,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融入真实山水背景,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茶峒古镇的溪边。
在《土家哭嫁》《湘西赶尸》等经典篇章中,智能声光电系统成为情绪催化剂。哭嫁的悲戚瞬间,舞台灯光渐变冷调蓝光,环绕音响精准还原唢呐与呜咽声的空间层次感。赶尸场景里,激光束模拟的磷火在山林间闪烁,AR技术让虚拟的赶尸队伍与真人演员无缝互动,既保留了民俗的神秘底色,又增添了沉浸式惊悚体验。
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周女士说:“以前看民俗演出是看热闹,现在有了科技加持,能看懂每一段民俗背后的故事,感觉自己真的走进了湘西人的生活里。”
《魅力湘西》演出负责人表示,科技没有改变民俗的文化内核,而是用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让千年湘西文化被更多人理解和喜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元宇宙探秘,开启旅游新次元

元宇宙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联动,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
戴上VR眼镜,地质公园博物馆里的武陵源形成史突然有了触感。
指尖划过虚拟岩层,能感受到不同年代沉积岩的粗糙差异。AR沙盘前,用手机扫描地图,屏幕里便升起张家界地貌的3D模型,点击石英砂岩峰林,就有虚拟导游详解峰墙如何被雨水切割。这种触摸地质时间的互动,让科普从“看展板”变成了“玩科学”。
而张家界星球元宇宙项目更让游客过足造物主瘾。在虚拟世界里认领一座数字山峰,用3D建模工具给它加瀑布、种珙桐,生成的专属景观还能同步到实体景区的电子导览图,成为其他游客的隐藏打卡点。有北京游客带着孩子玩了3小时仍意犹未尽:“现实里爬了天子山,元宇宙里造了座山,等于来了两次武陵源。”
武陵源区智游天下网络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元宇宙为游客提供了深度参与的机会,虚拟与现实的联动,让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一种创造与探索。
智慧通行,畅享便捷新旅程

“人脸识别+二维码”双入口系统让游客在排队高峰时也能实现快速入园。
元宇宙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联动,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
“刷脸的瞬间闸机就开了,比景区的猴子跑得还快!”这是重庆游客李先生对智慧入园系统的评价。
今年升级的“人脸识别+二维码”双入口系统,让游客在排队高峰时也能实现3秒入园。提前在智游武陵源APP上传信息,抵达后无论是刷身份证、扫手机码还是露个笑脸,都能精准匹配票务信息。
这套系统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的流量感知网。当核心景区游客量接近承载上限时,智游武陵源APP会向未入园用户推送错峰建议,并自动推荐周边小众景点。停车场的智能引导屏则实时显示空余车位,配合导航直接把车领到车位旁。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入园系统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也让游客的入园体验更加流畅,科技真的帮了大忙。
低空翱翔,俯瞰山水新视角

乘坐直升机掠过张家界的三千奇峰,科技让风景有了新角度。
乘坐搭载5G直播设备的直升机掠过袁家界,手机里实时生成空中游览Vlog,这是武陵源低空飞行项目的科技彩蛋。
游客在空中不仅能俯瞰乾坤柱的全貌,还能通过机舱内的AR眼镜,看到叠加在实景上的地质标注:此处岩层形成于3.8亿年前,下方是海拔1262米的迷魂台。落地后,系统会自动剪辑飞行视频,配上解说音轨,成为可直接分享的旅行记忆。
更具创新性的是热气球+气象监测模式。每个热气球都搭载微型气象站,实时回传风速、湿度数据,既保障飞行安全,也为景区提供精准气象服务。“以前看山是站在山脚看,现在是站在云里看,科技让风景有了新角度。”山东游客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运营低空飞行项目的企业代表称,科技的融入让低空旅游更安全、更有趣,满足了游客对新奇体验的追求,也开拓了市场。
科技的赋能,最终都落在人的体验上。今年上半年,武陵源区累计接待游客786万人次,同比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28%。从溶洞里的光影互动到民俗中的科技演绎,从元宇宙的虚拟创作到入园时的秒速通行,科技没有改变武陵源的山水本色与文化底蕴,却让人与山水、民俗的相遇更添惊喜、更显深度。科技+旅游的融合实践让每一块石头、每一缕晨光、每一段民俗,都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记忆的活风景。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