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张家界学院百名师生深耕武陵大地开展实践调查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磊 张家界报道

青春力量是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武陵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场青年与乡村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今年9月至10月,张家界学院主动承担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在张家界市农业农村局的统筹指导与专业支持下,组织近200名师生,开展张家界市乡村振兴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这场校地协同的实践,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支持。

微信图片_20251031145945_80_8.jpg

调查团队在田间地头了解受访者农业生产状况

本次实践调查结合张家界市“两区两县”(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的乡村发展实际,采用“实地走访+抽样检测+问卷调查”的三维调研模式。调研团队覆盖四区县所有乡镇(街道),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治理体系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开展系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调研,团队既掌握了区域内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情况,也发现了基层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了解了群众的诉求,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基础。

调研过程中,百名张家界学院师生化身“乡村振兴观察员”,带着调研任务走进乡镇政府对接工作、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情况、坐进农户家中倾听想法。他们用脚步了解乡村发展情况,用笔墨记录民生细节。在采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数据、倾听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的同时,师生们还向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学习基层治理经验,观察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记录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同成长的故事。这些活跃在武陵山区的青春身影,成为乡村振兴场景中亮眼的一部分。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文件上的抽象政策,而是能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参与调研的尹勤湘同学说。在慈利县许家坊镇南庄村,尹勤湘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一户脱贫户家中,认真听农户讲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推进的几年里,家庭生产生活的变化、村容村貌的更新,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的具体过程,这让她切实体会到国家战略在基层的实际实践效果。

微信图片_20251031145946_82_8.jpg

调查人员正在了解该户家庭生活情况

在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佳木峪村,张家界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肖浩同学,跟随当地已消除风险的监测户,走进连片的黄蜀葵种植地。在丰收的田野间,他听农户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了解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产业技能培训、消费帮扶、产销对接等精准帮扶措施。“这是一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让我真正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肖浩感慨道。此次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将“思政课堂”设到农户家中、产业基地。师生们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在亲眼看到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有活力、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发展活力。

微信图片_20251031145946_81_8.jpg

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与农户合影留念

作为一所扎根武陵、服务武陵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张家界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办学重要使命,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从张家界荷花机场的志愿服务热潮,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调研身影;从武陵源景区的文明引导行动,到各学院常态化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张家界学院学子始终以“挺膺担当”的青春姿态,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发展的岗位上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为武陵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王磊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55/94/1540022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