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廖炀 张家界报道
叩开的是农家门,走进的是百姓心。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自今年5月份进驻桑植县金子山村以来,工作队始终将“走访”作为驻村帮扶的基本功,沉下心、俯下身、迈开腿,在遍访全村243户农户的过程中,力求知根知底,更求用心用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在一次次叩门交谈中,掌握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精准施策、破解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沉下身走访,摸清村情民意的“底数”
走访是基础,知根知底方能精准施策。驻村伊始,工作队便将入户走访作为首要任务。从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工作队翻山越岭、走家串户,与243户农户促膝长谈。田间地头,了解种植养殖情况;农家院落,倾听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年过七旬的向爷爷动情地说:“你们这样一家一户实地走访,践行的是和毛主席时期一样的好作风、好传统!”这质朴的话语,既是肯定,更是鞭策。通过一次次走访,全村的人口结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瓶颈等情况逐渐清晰;每一户的家庭成员、经济来源、实际困难、具体诉求也逐一建档立册。厚厚的走访笔记,记录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走访,让工作队从“外来客”变成了“知心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心用情走访,找准群众诉求的“焦点”
走访的关键在于倾听,在于从纷繁复杂的个体诉求中提炼出共性需求。在密集深入的走访中,全村97%以上村民反映的一个强烈而共同的愿望浮出水面——村民们对改善交通条件,特别是对7条通组公路进行硬化的期盼异常迫切。“路不好,东西运不出,客商进不来,是我们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多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心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通组公路硬化确定为当前最亟需解决的民生工程,成为工作队走访后形成的清晰共识。民意的“焦点”,就是工作的“靶心”。
以实效为导向,跑出惠民工程的“加速度”
走访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针对群众强烈的修路诉求,工作队积极协调、多方奔走,争取项目与资金,全力推动通组公路硬化工程提速增效。目前,成效已然显现:11月15日,五洞垭组1.6公里的通组公路已顺利完成硬化,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结实的水泥路。看着新修好的路,殷凤梅大姐脸上乐开了花:“你们把路修好了,我们就是一千个感谢,一万个感谢!这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11月16日,老屋组1.5公里的公路硬化工程正式开始施工,机械轰鸣,工人忙碌,一条新的“幸福路”如今已见雏形。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走访成果的推动和持续努力下,全村其他约6公里通组入户道路的硬化工程已纳入明年计划,即将全面启动,届时将彻底解决困扰金子山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从倾听诉求到项目落地,走访架起了从“民意”到“满意”的桥梁。

修路前后对比图。
以走访促落实,织密政策民生的“保障网”
走访的过程,也是政策宣讲落地、民生保障优化的过程。工作队利用走访之机,深入灶头炕沿,用通俗易懂的“土话”向村民耐心解读第二轮土地延包政策,打消群众顾虑;细致讲解医保、社保收缴政策的重要性与流程,提高参保积极性,让党的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访更是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的重要依据。通过实地察看、多方核实,工作队严格按程序将符合退出监测户条件的罗兴元户予以退出,见证其通过勤劳奋斗实现稳定脱贫;又将因病因残致贫风险较高的向武才户及时纳入监测系统,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确保不让一户一人在乡村振兴路上掉队。

老党员吴世魁向镇村干部、工作队表达心中的喜悦。
实地走访,是沉下去的了解,亦是办实事的过程;是情感的融入,更是责任的担当。下一步,金子山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深化走访机制,延伸服务触角,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更扎实的作风、更精准的措施,将走访中汇集的金点子、好建议转化为推动金子山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行动,奋力书写新时代驻村帮扶的优异答卷。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廖炀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