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黎治国 甘政 张家界报道
11月10日,北京传来喜讯:桑植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获评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局长钟佩文荣获同期“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这份国家级表彰,正是桑植县以文旅体深度融合激活革命老区发展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生动缩影。
作为贺帅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县坐拥红色基因与绿色禀赋双重优势,近年来始终坚守“文化铸魂、旅游赋能、体育添彩”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旅游升级、体育惠民等七大领域提质增效,让这座深山里的革命老区在多元融合中焕发蓬勃生机,铺展出具象可感的民富县强壮美画卷。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惠民暖意直抵人心。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00%全覆盖,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布城乡角落,3个省级“最美潇湘文化阵地”与新增3.26万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构建起“15分钟文化生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滋养。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戏曲进乡村”演出超1100场,桑植民歌“五进一回”活动发放经典歌集8000余册,两届桑植民歌节、市旅发大会桑植专场等品牌活动引爆热度,“村晚”“三月街”等民俗节庆成为群众自编自演、共享欢乐的文化舞台。人才培育筑牢根基,100余名“三区”人才下沉一线指导,年均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00余人次,培育27支群众文化团队,让文化服务扎根基层沃土;《我的桑植》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屡获省市奖项,桑植民歌《四季花儿开》入选全国妇女广场舞大赛指定曲目,文化创作活力持续迸发。
非遗传承创新并举,千年文脉绵延不息。五年间,桑植县新增各级非遗名录项目25项,“土家布鞋制作技艺”成功晋级省级非遗,钟必武、向佐绒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余名新增传承人让古老技艺后继有人。传承阵地多点开花,国家级、省级非遗工坊与桑植民歌寨“非遗街区”相映成趣,四方溪等村传习所常态化开展教学,抖音等平台数字化传播46首民歌经典,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活化利用成效显著,“三月街”“上九庙会”等民俗活动持续举办并获央视专题推介,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让文化传承焕发青春,“非遗+文旅”模式更让桑植民歌、白茶等资源成为旅游新亮点,红色非遗资源的调查挖掘则让文脉传承兼具时代内涵与精神力量。
旅游产业升级提速,品牌影响辐射全国。“十四五”期间,桑植县累计接待游客超1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03%、10.2%,市场复苏势头强劲。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创4A、红军体验园创3A,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桑植段)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仙辰岛露营地、实竹坪大鲵温泉酒店等网红打卡地涌现,桑植民歌寨提质扩容获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配套服务持续完善,瑞中公路、音乐公路等交通设施打通发展脉络,维也纳国际酒店等提升接待能级,“看山武陵源,玩水在桑植”的特色定位深入人心。宣传推广亮点纷呈,借助XR技术的旅游宣传片《歌里画里桑植等你》引爆网络,2300余条新媒体短视频斩获千万级播放,湘鄂渝黔红色旅游合作联盟成立等节会活动,让桑植旅游影响力遍及全国。
文体旅融合赋能,发展活力全面迸发。体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梅家山体育公园等场馆建成投用,五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超25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达2.88平方米。赛事活动蓬勃开展,“村BA”、自行车挑战赛等本土赛事常态化,五年累计80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成功承办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等国字号赛事,“红色+体育”精品路线成为体旅融合典范。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官田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投入逾千万元修缮贺满姑故居等革命文物,南滩草场入选首批全国“红色草原”,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活化。广播电视事业筑牢安全防线,5G清频、“户户通”等工程让偏远山区群众尽享优质信号,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市场监管精准发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250余人次,开展“护苗”“铁腕治旅”等专项行动40余次,查处违规案件88起,清缴非法出版物4200余册,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新“分片包干”监管机制,借助“网监”系统实现对电竞酒店等新兴业态全链条监管,123起旅游投诉高效处置,让群众安心消费、放心游玩,为文旅体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的桑植,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钟灵毓秀,民俗风情浓郁醇厚。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非遗传承更鲜活、旅游产业更兴旺,革命老区的发展底色愈发鲜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桑植县将继续深挖资源优势,深化融合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革命老区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黎治国 甘政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