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文静
2025年的桑植,马桑树又一次吐露新芽。站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的纪念广场上,年轻的学生们身姿挺拔,指尖轻轻抚过纪念碑上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也触到了1935年11月那个清晨的寒意。90年后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早已知道“长征”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与光芒,知道那一路的跋涉终将走向胜利。然而,当年那些年轻的红军将士呢?他们在前路未卜的时刻,又是怀着怎样的信念,毅然迈出了第一步?
九十年岁月如流,纪念碑前的凝望,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精神的传递。当战场变为职场,草鞋换成跑鞋,当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烽火硝烟,而是成长中的困惑、社会转型的阵痛、世界格局的波动——那些曾在风雪中前行的青年,依然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在“归零”中出发,放下浮躁,守住初心。长征,是一部不断“归零”、不断重启的壮丽史诗。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一万八千余人,撤离湘鄂川黔苏区,从桑植踏上漫漫征途。强敌环伺,前途未明,他们却义无反顾,挥别乡亲,走向战略转移的远方。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时所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红军战士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革命理想高高举过头顶的坚定信仰。这种“归零再出发”的勇气,在今天看来愈发珍贵。现实中,一些年轻人高呼“躺平”,在物质的追逐与功利的迷雾中渐渐迷失。然而,真正的“活在当下”,绝不是放弃未来的妥协,更不是失去探索勇气的退缩。我们这一代应当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什么;不在于安逸中停留,而在于挑战中前行。就像当年的红军,面对未知与艰难,他们清空心绪,回归初心,才走得出万水千山。
在变通中坚韧,灵活应对,突破困局。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智慧与意志的淬炼。红二方面军的征途,被称为“八千里路迂回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们不硬拼、不蛮干,而是迂回穿插、声东击西,在重重包围中闯出一条生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更是红军智慧与坚韧的生动写照。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少人渴望一夜成功,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长征告诉我们:既要坚守初心,也要善于变通;既要执着理想,也要敢于创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那样的定力与智慧——不是蛮干,而是巧干;不是退缩,而是迂回前进。
在创新中传承,先破后立,精神不灭。红色基因的延续,从来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充满生机地再创造。在桑植,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历史“活”了过来;年轻的设计师将军号、红星融入国潮服饰,让长征符号走进日常生活;青年导演用镜头记录老红军的回忆,一部《爷爷的长征》让无数人动容;音乐学院的学生以阿卡贝拉的形式重新演绎红色民歌,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回响……
2024年的数据显示,桑植红色旅游直接带动就业近两千人,间接拉动消费1.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红色文化创新传承的生命力。当红色教育从静态参观走向动态体验,当革命精神以新的形式融入生活,当红色旅游成为可持续的产业——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九十年澧水长流,冲不淡刘家坪晓色中的寒霜;九十年松风依旧,吹不散出发那时的号角。纪念,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让我们以纪念为舟,载着先辈的精神行囊;以奋斗为桨,划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远方。九十年前,年轻的红军握紧钢枪,在风雪中出发,用青春写下一个时代的担当;九十年后,我们站在他们曾经出发的地方,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我们的方式续写新时代的长征——也以自己的光芒,照亮后来者的路。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何文静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