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深处,一片看似普通的绿叶正悄然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乡的莓茶产业,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复杂光谱——既有令人振奋的成就,也有发人深省的难题。
产业兴旺:小茶叶如何撬动大民生
罗塔坪乡的实践证实了特色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乘数效应。25000余亩人工种植基地、近3亿元年产值、54家经营主体——这些数字背后,是乡村经济活力的真实写照。更值得关注的是,莓茶产业创造了“三金农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股份合作得股金。这种多元收入结构,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间增长近2万元,户均存款突破7万元。莓茶产业的发展轨迹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自然资源耦合文化底蕴,乡村振兴便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成长烦恼:产业进化中的阵痛与挑战
产业发展从来不是线性上升的过程。罗塔坪乡莓茶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标准化困境凸显“量质转换”瓶颈。小作坊生产模式虽具灵活性,却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这种生产方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制约了产业能级提升。品牌建设陷入“公地悲剧”怪圈。“张家界莓茶”地理标志如同公共牧场,企业热衷于“搭便车”却缺乏共建意识,导致区域品牌价值稀释,难以孕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利益分配触及产业治理深水区。从农户维权到企业拖欠款项,这些矛盾暴露出产业链各主体间尚未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当“公司+农户”模式仅停留在交易层面,而非命运共同体时,产业的稳定性便难以保障。
创新突围:构建乡村产业新生态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构建“标准-质量-品牌”价值三角。当务之急是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标准化体系。可借鉴法国葡萄酒AOC制度,构建分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优质优价。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全程溯源系统,让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打造“茶旅文康”融合新范式。跳出单一农产品思维,将莓茶融入大健康产业格局。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茶疗养生基地,打造“武陵茶道”文化IP,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探索“共享型”产业治理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制定行业公约,构建价格协调机制。推广“保底收购+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的多元分配方式,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政府资源投放应从“扶大扶强”转向“扶优扶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时代启示:特色产业的现代化之路
罗塔坪乡莓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乡村产业革命的独特视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色产业需要完成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从“产品思维”到“产业思维”、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三重转变。这个过程,既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市场主体创新智慧的挑战。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罗塔坪乡莓茶产业的经验表明,只有构建起包含技术创新体系、标准质量体系、品牌营销体系、利益联结体系在内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片小小的莓叶,承载的不仅是武陵山区的致富梦想,更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其未来发展,必将为同类地区提供宝贵借鉴,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作者:宋宏志)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宋宏志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