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屈泽清 李晓雨)近年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以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四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构建起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为区域发展注入科学动能。
科技资源科普化:产学研融合激活科普新活力
武陵源区通过完善机制、专项行动、强化责任三维发力,推动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
在机制建设上,调整科技专家服务团工作方案,建立“三张清单”统筹推进,并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构建“主业支撑科普、科普反哺主业”模式,乖幺妹公司组建科普讲师团队、白羽乌鸡合作社增设科普考核指标,实现科普与经营深度融合。
专项行动中,高校与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提速,吉首大学等在武陵源设立博士创新站,联合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开发数字化研学课程与六大主题科普路线;企业则依托研发赋能产业升级,乖幺妹联合中国农科院将莓茶废料提取技术转化为非遗科普课程,白羽乌鸡企业打造生态科普园,带动“产业+科普”融合发展。同时,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抓手开展产业赋能活动,邀请专家下沉解决技术难题,并宣传陈均高、张程孝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形成行业正能量。
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技+艺术”打造传播新矩阵
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武陵源区创新形式与载体,让科普更鲜活。一方面,推动“科学+艺术”融合,乖幺妹公司联合专家团队改良土家织锦工艺,开发400余款文创产品畅销全球;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借助AR技术还原地貌形成过程,规划XR大空间剧场,树立自然科学与数字艺术融合标杆。
另一方面,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开展常态化培训,覆盖媒体及科普信息员300余人次;2025年9月举办AIGC短视频培训班,提升百余位从业者AI科普工具使用与内容可视化技能。此外,智慧科普建设成效显著,协合乡科普小镇打造“产业+旅游+科普”场景,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等6家单位获评市级科普研学基地,3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科普+旅游”产品体系推动观光向科学体验转型。
科普基础设施:多元投入筑牢科普硬支撑
武陵源区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通过争取资金与联动机制夯实基础。2022年以来,争取各类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助力乖幺妹、湘阿妹等本土企业创新与科普突破;建立区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2025年落地防震减灾专场活动、升级索溪中心学校“地质科普教室”,并依托社区阵地开展“妈妈夜话”、健康义诊等活动,实现设施多功能复用。
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科普关联载体1个、省级示范基地4个、市级科普基地8个,涵盖地质、非遗、农业等领域。其中,乖幺妹生产基地斩获市级“科普研学+教育”双基地认定,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获评省级优秀科普基地,年均开展活动超80场;同时,“航空模型展示”“家乡产业科普调查”等特色研学活动品牌化发展,覆盖师生超2万人次,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
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全域协同织密服务新网络
在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上,武陵源区从机制、队伍、服务、人才、交流多维度发力,构建全域科普格局。
应急科普方面,建立应急管理局牵头的跨部门协同机制,2025年防灾减灾周开展“隐患排查+培训+演练”活动,2023年汛期推送避险知识覆盖3万余人;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等载体延伸应急功能,开发“地震逃生模拟”课程,提升群众防灾意识。
服务体系上,组建由16名“三区”人才、13名省市级特派员等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及“1+8+6”模式的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从150人增至420人;协合乡试点“全域科普”,设置科普标识、植入科普手册,带动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提升。同时,获评张家界市首个省级科普教育“双走进”试点区县,吴家峪社区、龙尾巴居委会等打造科普示范样板;通过“健康武陵源”专栏、短视频等传播健康知识,累计发布图文超600条、视频180余条,播放量超50万人次。
此外,基层科普区域性交流持续推进,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联合多基地开发跨区域研学线路,依托博士创新站与高校建立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转化科研成果,为基层科普注入持续动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李晓雨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