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5月2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钟海钰)AI创作、吟诗朗诵、扫码上传……游客们在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诗歌盲盒共创打卡点前排起长龙,积极参与“诗歌盲盒大赛”,争相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留在“绝版山水间”。
“五一”假期首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游人如织,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活动迎来参与高峰。这场融合AI与诗歌的文旅创新活动,凭借零门槛创作和盲盒重组的不确定性,在线上线下掀起诗歌创作热潮,为中华诗歌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零门槛创作,让诗歌“活”起来
峰峦叠嶂,峡谷悠长。活动在张家界大峡谷11个热门景点处,设置诗歌盲盒共创打卡点,工作人员在一旁引导游客用AI创作诗歌,并扫码上传录制的朗诵视频,不少游客被活动新颖的形式吸引,纷纷参与到诗歌创作中。
“没想到写诗能这么好玩!”北京游客张女士带着8岁的儿子在诗歌打卡点前驻足。孩子用童声录下“石头会长大,变成巨人保护地球”,简单三步便将朗诵视频上传至诗歌数据库。张女士感慨道:“AI让孩子的想象被世界看见,这比风景更珍贵。”
游客在打卡点前拍照留恋
“凌虚一桥琉璃路,足底云涛胆气酥。”法国游客Lucie用不熟练的中文,对着手机录制视频,这场中西结合的“跨语种写诗”收获围观群众的一片称赞。Lucie表示:诗歌盲盒大赛让不懂中国诗歌文化的外国人,也能接触到中国最源远流长的文化。
72岁的退休教师陈爷爷在“云天渡”玻璃桥上即兴赋诗:“玻璃桥上云做客,三千奇峰皆读者。”现场的大学生吕同学立马用AI作诗,为陈爷爷共创下一句:“袖间岚霭梦为宾,八方游客共仙巡。”两人相视一笑。诗歌让游客跨越年龄、地域,“五一”出游还能寻找到另一个“有趣的灵魂”。
由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共同打造的“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开设了线上线下两个参与渠道,线上可以关注公众号“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参与活动。参赛者围绕“春天”“诗”“远方”“未来”等关键词,或自创诗歌、或搬运名篇、或AI生成,录制朗读视频后,上传到“AI峡客吟”小程序即可,投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7日。AI将把参赛选手的诗句组合成奇妙的诗篇,并通过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选出获奖作品。
盲盒惊喜模式,让诗歌“活”起来
游客积极参与“诗歌盲盒大赛”
以AI为笔,以诗歌为墨,新世纪人类在山水之间共同书写诗与远方的篇章。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自文明初现便奔涌不息。在盛世,它是文明冠冕上的明珠,以华章丽句礼赞英雄豪杰、咏叹锦绣山河;在乱世,化作穿云裂石的投枪,以惊雷之笔鞭挞荒唐、叩问苍生。这种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诗意传承,既是文人墨客案头的松烟墨韵,更是普罗百姓心头的明月清风。
在信息快速更迭的现代,诗歌文化需要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才能让诗歌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AI峡客吟”活动就为诗歌文化的新时代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模板。
截至目前,“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已有数万人次参与,“练习八段锦对身体有什么好处”“韩外交官谈韩国人为什么喜欢张家界”“教授称学生用AI写论文我是真查不出”等相关词条线上阅读量达到5784.3万人次。
“AI峡客吟”如汩汩细流,将诗歌创作带向普罗大众,再汇入诗歌的灿烂长河中,润物细无声的同时,让诗歌“源远更流长”。
文旅创新引领,景区品牌持续“亮”起来
诗歌文化的传承既要久久为功,又要创新性发展。“AI峡客吟”将诗歌以创作零门槛、盲盒惊喜性的全新形式推向大众。在此起彼伏的诗歌朗诵声中,诗歌的魅力不断被释放、喜爱,彰显出张家界大峡谷在文旅融合创新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从奇峰到秀水,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科技,张家界大峡谷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依托世界级IP 云天渡玻璃桥,再次为中外文化互鉴、诗歌新颖出圈等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不仅搭建起中外文明的交流之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传承之桥,更架起了一座文旅创新融合的发展之桥。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
科技赋能,文化融合,走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将继续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旅业态,持续打造高品质的文旅品牌,为张家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海钰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