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当“五一”假期的人潮逐渐退去,桑植县的文旅成绩单格外引人瞩目,9.5万人次游客量同比激增32.83%,旅游总收入突破867万元。这场以“唱游桑植”为主题的文旅盛会,不仅让国家级非遗桑植民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更勾勒出 “以文化浸润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 的深度融合新图景,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样本。
非遗赋能,让文化遗产从 “活态传承” 到 “体验消费”。桑植民歌的破圈突围,本质上是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 "参与式体验" 重构了非遗的现代叙事体系。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凝聚着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千年的历史记忆,薅草锣鼓的雄浑、采茶调的悠扬,都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当地摒弃了传统景区中文化遗产静态陈列的展演模式,转而将民歌打造成可参与、可互动的文旅体验产品。游客在贺龙纪念馆前一展歌喉即可兑换门票,与非遗传承人向佐绒即兴对唱,亲身感受 "一领众和" 的山野风情。这种 "沉浸式传承" 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共生。
以歌换票的创新设计,巧妙地搭建了双向互动的价值交换平台,游客通过歌声参与获得门票、白茶等物质回馈,传承人则在对唱中完成文化的传播与增值。这种 "情感货币" 的流通模式,让民歌从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变为动态的社交媒介。数据显示,活动期间超过 60% 的游客主动参与民歌互动,人均停留时间延长 2.3 小时,充分印证了文化参与深度与消费时长的正相关关系。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将民歌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白茶包装上的旋律线条、民宿墙绘中的歌词意象、旅游路线中的节奏规划,让非遗成为可携带、可传播、可增值的沉浸式消费符号,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体验创新,从“物理打卡”到“文化认同”。桑植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构建起“文化体验 + 消费转化”的良性生态闭环。在九天洞景区,韩国游客忘情参与土家摆手舞,甘肃游客为等待唱民歌在停车场露营,这些生动场景反映出体验经济时代游客需求的深刻转变——从单纯的观光客转变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当地通过“文艺快闪进景区”“非遗展演进景点”等活动,将民歌、美食、民俗等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多维度的体验网络。
在味觉体验上,土菜研究院以“民歌佐餐”为理念,将采茶调的韵律转化为菜品摆盘的美学设计,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音乐的节奏;在触觉体验方面,阿巴砦的白茶品鉴会结合民歌吟唱时的声波频率,推出“声波共振茶艺”,让游客在品茶过程中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嗅觉体验上,景区步道特意种植了民歌中经常传唱的紫云英、鱼腥草等植物,通过气味线索串联起文化记忆。景区还推出民歌对唱积分系统、非遗手作共享工坊等社交化场景,激发游客的自主传播意愿,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
这种“全景式沉浸”体验让游客在“唱一首民歌、尝一口土菜、带一份白茶”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物理空间游览到文化情感认同的转变。旅游消费也从单一的门票收入拓展到“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旅游总收入与游客量同步大幅增长,正是体验经济乘数效应的有力体现。
破圈突围,从“区域节点”到“国际舞台”。韩国旅游团的到访,标志着桑植文旅从区域化发展迈向国际化传播的重要跨越。景区提前布局多语种讲解服务、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不仅是服务质量的提升,更是主动顺应“文旅全球化”趋势的战略举措。当外国游客在九天峰恋景区为桑植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空气赞叹时,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旅行记忆,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动缩影。这种“在地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在保持桑植民歌原真性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提升了文化的可接受度,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精准翻译”的成功范例。
国际游客的口碑传播产生了显著的“破圈效应”,桑植与张家界景区的联动发展,使其从区域旅游的一个节点升级为大湘西文旅版图的重要支点。“来张家界,唱游桑植”的精品线路正在形成,为桑植文旅融入更大的市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跨区域、跨文化的传播与合作,不仅提升了桑植的知名度,更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长效机制,从 “节庆狂欢” 到 “品牌深耕”。桑植的成功之处,在于跳出了“节庆营销”的短期思维,将“唱游桑植”打造成全域旅游的核心品牌。县委县政府的顶层设计、13 家餐饮企业的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人的持续赋能,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这种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文旅发展的全过程,节前通过精准的短视频营销预热市场,节中以细致的蹲点式服务提升游客体验,节后制定融入张家界全域旅游的长远规划,形成了“策划-执行-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
当“唱游”从短期的节庆活动转变为常态化的文旅产品,民歌文化便成为贯穿“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灵魂。游客在民宿中聆听桑植小调,在特产店选购民歌 CD,在旅行社行程中看到“民歌体验”专属板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由此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这种品牌深耕战略,让文化不再是旅游的点缀,而是旅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与共同提升。
桑植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当非遗从展板上的文字变成游客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当景区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为文化体验的载体,当地方发展从依赖单一流量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品牌生态,“诗与远方”才能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桑植以民歌为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文化可感知、体验可触摸、品牌可持续,这正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实现破圈发展的关键密码。桑植模式的成功,不仅为县域文旅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更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只要我们用心挖掘、精心培育,就能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