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破题,数字时代的民生安全之问。当医疗APP强制索要“通讯录权限”、学校“刷脸签到”存储百万条学生生物数据、养老机构健康档案沦为黑产“摇钱树”,个人信息安全已从技术命题升维为民生治理的核心议题。2025年5月,湖南省启动“亮剑湖湘・民生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行动,将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服务、金融理财等六大领域纳入治理版图,剑指违规采集人脸信息、过度收集数据等五类违法顽疾。这场覆盖三湘四水的治理实践,既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在地化深耕,更是以系统思维破解数字时代民生痛点的主动探索。
痛点,多维场景中的安全危机。医疗健康,从“生命守护”到“数据风险”,某三甲医院以“智慧就医”为名强制采集8.6万条患者人脸数据且未加密传输,暴露出“技术便利”与“隐私安全”的深层矛盾。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违规采集居民“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非必要信息,甚至将孕妇预产期共享给商业机构,折射基层数据治理的随意性;教育培训,从“育人阵地”到“数据黑箱”,临武县某小学借“智慧校园”强制学生“刷脸签到”并绑定收费,将教育场景异化为数据收割场。某培训机构因服务器漏洞导致5000余条家长信息泄露,凸显行业防护脆弱性;养老服务,从“晚年托付”到“信息跳板”,某养老机构内部人员出售800余位老人健康档案致诈骗案,让“银发群体”成重灾区。某养老APP强制读取“实时位置+通讯录”,暴露出智慧养老的伦理缺失;金融服务,从“普惠工具”到“精准收割”,某商业银行未经授权共享20万条信用卡用户消费记录被银保监会重罚8760万元。某互联网金融平台违规采集用户指纹、声纹,折射生物特征数据的无序使用。
破局,立体化治理的方法论突破。跨部门协同。构建治理共同体,建立“网信统筹、部门联动、司法保障”机制,查处某网约车平台非法采集2300万用户行程数据时,交通部门界定采集边界,公安部门锁定技术证据,检察机关追究民事责任,形成“行政监管—刑事打击—民事追偿”闭环。这种“多部门联动作战”模式,实现法律适用精准化、技术溯源专业化;技术赋能,打造数字监管链,湖南省网信办开发“湘盾”监测平台,运用NLP技术扫描1200余个民生APP,识别出476个过度索权场景。长沙试点“隐私号乘车”模式,使乘客信息泄露率下降67%,以“数据可用不可见”破解治理悖论;全链条监管,实施穿透式治理,聚焦信息“采集—使用—存储—销毁”全流程,在金融领域查处某银行违规共享数据案时,追溯至数据清洗、建模环节,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7条删除冗余数据1.2亿条并纳入信用黑名单,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长效,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制度维度,筑牢法治根基,推动《湖南省民生领域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立法,建立“负面清单+白名单”制度,明确养老机构禁止采集生物特征、教育机构人脸采集需家长“双盲授权(书面+视频)、金融机构共享数据需用户“一键式”同意。创新“信用+安全”机制,将23家违规企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多领域联合惩戒;技术维度,激活创新动能,设立1亿元省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隐私计算、区块链等研发。在长沙高新区打造“信息安全产业生态园区”,吸引30余家头部企业入驻。某科技企业“青少年上网保护系统”通过动态脱敏技术,已在全省2000余所学校部署;社会维度,培育共治生态,建立“民生信息安全观察员”制度,聘请1000名市民参与APP测评。开展“信息安全进社区”行动,通过情景剧、体验展提升公众意识。2024 年以来,检察机关提起信息安全公益诉讼多件,某教育平台案判决赔偿200万元用于未成年人保护。
在数字浪潮中守护文明根脉。从湖南省的启动仪式到全省域治理实践,湖南的探索揭示,民生信息安全治理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再平衡。当医院取消“强制刷脸”改用扫码识别,当学校推行“最小必要”信息采集,当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可查可删”,数字技术方能回归服务本质。
在数字文明坐标系中,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命题、法律命题,更是文明命题。湖南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治理现代化,应让每个“数字足迹”镌刻法治刻度,让每次“数据流动”承载伦理重量,让每种“技术创新”闪耀人性光芒。唯有如此,方能在数字浪潮中守住文明根脉,让个体在数据洪流中诗意栖居——这,正是信息安全治理的终极答案。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廖秋萍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