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小琴
六百余名学子踏上桑植土地的那一刻,这座湘西小城的红色基因便开始苏醒。张家界民族中学的研学团队,用两天一晚的时间,在青山绿水间演绎了一场红色教育的破圈实验。这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次关于思政教育范本的重构,一次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在张家界民中学生的抖音直播间里,“一米菜园”里的生鲜时蔬被拍出高价;篝火晚会上,桑植民歌与电子音乐碰撞出“长征disco”的新潮律动;九天洞的钟乳石前,学生用AR技术让红军战士“穿越”到手机屏幕讲述长征故事——这不是科幻片场景,而是桑植红色研学火爆出圈的日常切片。这座曾以“三万儿女当红军”闻名的湘西小城,正用一场“红绿交响”的青春实验,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破圈密码。
在桑植,革命文物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的“时光胶囊”。学生们转动石磨研磨黄豆时,指尖流淌的不只是豆香,更是农耕文明与红色精神的基因编码;贺龙纪念馆里的老照片经AR扫描后,红军司号员竟能用方言讲述“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这种“文物活化”的魔法,让网生代在交互体验中完成了对红色文化的自主解码。
更惊艳的是“数字乡愁”的创造性转化。当无人机将九天洞的喀斯特地貌实时生成3D模型,地质老师轻点屏幕:“这座石笋每百年生长1厘米,它见证的时间刻度,正是中国革命从星火到燎原的历程。”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时光隧道。
桑植研学的爆款逻辑,在于精准捕捉了年轻群体的情感共振点。六百学子重走长征路,光影交织的沉浸式场景被剪辑成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红色赛博美学”的狂欢;刘家坪长征步道变身“网红打卡地”,学生在苔痕斑驳的青石板上发现红军标语后,自发发起“寻找长征密语”话题挑战,带动研学线路搜索量暴涨。
这种“参与式传播”更催生出独特的“研学经济生态”。学生直播带货的桑植白茶,包装印着贺龙元帅手绘漫画;非遗扎染帆布袋融入红军卡通形象后,成为爆款文创。桑植县自被授予“中国红色研学教育示范基地”以来,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学团队,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得到提升。例如,2024年国庆期间,红色景点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游客消费意愿,实现了“流量变现”与“精神留量”的双赢。
桑植研学的深层魅力,在于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细腻的情感触点。在“大锅小灶”劳动体验中,研学少年们第一次懂得“一粥一饭”与革命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勾连;篝火晚会上,学生们学唱桑植红色民歌、学跳摆手舞,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青春热血的具象表达。
在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敬献花篮的肃穆与班级合照的欢快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教育张力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红色教育的庄严感,又注入了青春特有的生命力。当研学导师带领学生回望来时路,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与家国命运的连接点。
桑植的智慧,更在于将红色基因植入绿色发展的肌理。在南滩国家草原,学生在观测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同步学习红军在此建立根据地的环保理念;白茶基地里,采茶体验与“红色茶道”课程结合,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生态+红色”的融合模式,不仅带动6万农户年均增收,更培育出新一代“生态红军”。
在九天洞研学点,喀斯特地貌科考与“重走长征地质路”的巧妙结合,让地质锤与红色旗帜同框的画面,成为网生代朋友圈的刷屏素材。这种“红绿混搭”的创新,正如桑植民歌新唱中的那句:“地是刮金板啦,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呀……”数字时代的老区,成了青春的充电站。
当研学大巴载着学生驶离桑植,车尾扬起的不仅是尘土,更是一个老区向时代递交的答卷。在这里,红色教育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乡村振兴不止于经济指标,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从“三万红军出桑植”到“百万流量涌桑植”,这场红绿交织的“出圈实验”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红色文化,从不怕与流量共舞——因为它本身就是永不褪色的时代顶流。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