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外线丨五问慈利县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张红 张家界报道

连日来,慈利县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突发变色,褐色的水体引发社会关注,网民质疑水体是否存在污染,居民用水是否存在影响。3月26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来到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通津铺镇、金慈街道等地展开实地探访,并就网民质疑的关键点整理出五个问题,采访了权威专家和慈利县相关部门。

一问:长潭河水体为何变色?

对于网民关注的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颜色异常,一边的水体呈现正常颜色,另一边则呈褐色,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不明。慈利县表示,省生态环境厅已就此协同湖南农业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来到慈利现场采样检测,得出结论是此次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水体变色,为甲藻过量繁殖引起水华所致,目前处于轻度水华状态。

微信图片_20250327221500_副本.png

网民反映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颜色异常。)

二问:水华现象产生原因?

针对网民关心的水华现象产生原因,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葛大兵表示,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发生较普遍。在水流缓慢,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及河道底泥释放,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容易出现甲藻水华。

就此次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出现甲藻水华是否会影响水质?葛大兵则明确说道:“甲藻轻度水华危害性很小,不会造成水生生物的缺氧或水质恶化现象。”

三问:长潭河目前水质如何?

水华现象发生后,沿线水质是否受到了影响?水华现象何时可以得到缓解?3月26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在之前颜色异常水域看到,水体中的褐色已经不明显。据了解,慈利县近期正组织对变色水体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抑制藻类生长。

慈利县表示,为确保饮水安全和对水质的密切监测,自3月17日以来,对长潭河水域实行日检测制度,从长潭河电站坝上100米和溇水入河口等6个点位开展水质检测,连续多日检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标准,能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

DJI_0757_副本.jpg

(对变色水体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抑制藻类生长。)

投放后照片_副本.jpg

(水体中的褐色已不明显。)

_DSC751311111_副本.jpg

(密切监测水质。)

四问:是否开展水体富营养溯源排查?

“水体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否与人为造成的污染有关?有没有开展溯源排查?”网民对此高度关注。

慈利县表示,通过现场核查和无人机巡航等方式,对所涉及的水域、陆域开展了全面排查,长潭河电站上游水岸两侧10公里范围内,暂未发现排污口或暗管排污情况。在对流域沿线高峰、江垭、杉木桥、通津铺、三合等10个乡镇的169家养殖场和养殖户、10余个天坑溶洞的排查中,除发现三合镇池岩村一自然天坑中有少量陈年垃圾,24家小型养殖场存在干肥堆积不能防雨和管网渗漏等情况,暂未发现大型养殖场违规直排行为。同时就网民质疑的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通津铺燕子育肥场养殖场,市县两级环保执法队伍先后两次进场开展执法检查,暂未发现偷排漏排。

微信图片_20250327210805_副本.jpg

(溯源排查。)

五问: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如何举报?

针对网民关注的“发现水域污染等环境问题要如何举报”的问题,慈利县表示,如发现涉嫌环境违法行为,欢迎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扫码关注“问政慈利”举报违法线索,慈利县将及时调查处理。慈利县还将继续加大力度,进一步排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天坑溶洞存污排污等环境风险隐患。同时,已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专项方案,对因农业生产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微信图片_20250327204751_副本.jpg

(“码”上参与环境监督。)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红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7/62/1482314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