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文静
在 2025 年 2 月 28 日这个普通的凌晨,小米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价格开启预售,两小时内订单突破万台,不仅刷新了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纪录,更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历史性跨越。从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到轨道交通装备的领跑全球,从科技跨界的颠覆创新到产业链协同的生态构建,中国民营企业正以 "硬核科技 + 制度优势" 的双轮驱动,书写着中国制造从 "跟跑者" 到 "引领者" 的壮丽篇章。
技术破壁:民营企业的创新突围之路。在长沙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团队正通过自主研发的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推向新高度;在深圳华为松山湖基地,鸿蒙座舱系统已实现 200 毫秒级语音响应,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体验。
以小米 SU7 Ultra 为例,其搭载的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可实现 1.98 秒破百的赛道级性能,自主研发的 V8s 超级电机转速突破 27200rpm。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改写了百万级超跑市场的格局,更展现了民营企业在关键领域 "无中生有" 的创新能力。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 63%,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 78% 的增量,形成 "技术迭代 - 产品升级 - 市场反哺" 的良性循环。
制度赋能:民营经济的发展沃土。在东莞松山湖,一家精密制造企业通过 "证照分离" 改革,将生产许可证办理时间从 60 天压缩至 7 天;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某科技公司凭借 "专精特新" 政策支持,获得 5000 万元研发补贴。这些场景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 "放管服" 改革到 "减税降费" 政策,从科创板开通到产业链专项扶持,一系列制度创新为民营企业松绑赋能。2024 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比达 9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惠及超 800 万家企业。正如《中国制造 2025》规划所强调的,通过 "创新中心建设 + 智能制造升级" 双轮驱动,中国制造业在十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全球第一,5G 基站数量占全球 60%,C919 大飞机交付量突破 16 架。
生态重构:产业链协同的中国范式。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400 余家民营企业围绕中车株机形成 "1 小时配套圈",其中 37 家成为专精特新 "小巨人"。这种 "链主企业 + 配套生态" 的协同模式,正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复制推广。以比亚迪为例,其构建的垂直整合产业链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带动上下游 3000 余家民营企业共同成长。
这种生态重构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催生出新的商业范式。小米通过 "手机 ×AIoT" 战略,连接超过 5 亿台智能设备,构建起 "人车家全生态";三一重工依托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 20 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60 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 75% 的创新应用。
未来展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再攀高峰。站在 "十五五" 规划的起点,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压力,需要通过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化解;国内市场需求的升级,呼唤更具创新力的产品与服务。但正如 SU7 Ultra 的市场表现所示,只要坚持 "科技自立自强" 的突围路径,守牢 "实体经济为本" 的发展根基,激活 "制度优势 + 市场活力" 的双重引擎,中国制造必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当复兴号动车组以 400 公里时速穿越华北平原,当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当新能源汽车驰骋在欧亚大陆,这些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背后,是无数民营企业的创新智慧与奋斗身影。从 "制造大国" 到 "制造强国" 的跨越,不仅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更需要制度创新的软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书写属于东方制造的崭新篇章。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何文静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