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柯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作为核心任务之一,部署了教育均衡、医疗优化、就业促进等多项改革举措,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需以“时时站稳人民立场、事事汇聚人民力量、处处注重人民评价”为行动纲领,让民生福祉成为改革最温暖的底色。
“时时”站稳立场:以民声为号,校准改革“指南针”。“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生问题的解决,需以“时时在线”的敏锐感知群众需求。近年来,从“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到“15分钟医保服务圈”的构建,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超2000项民生改革落地生根,正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需以“脚沾泥土、身带露珠”的调研精神,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用“问题清单”对接“需求清单”,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改革的“任务清单”。唯有如此,才能让政策精准对接民生痛点,用“暖心行动”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
“事事”汇聚力量:以民智为源,激活改革“动力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改革的“主角”。浙江“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深圳“民生微实事”由百姓点单实施,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问计于民”的智慧。党员干部需摒弃“闭门造车”思维,主动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参与平台:线下通过“院落会”“民情茶馆”倾听民声,线上利用政务App、社交媒体广纳民意,让“金点子”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同时,需重视“微建议”中的“大民生”,如社区养老食堂选址、公交线路优化等“小事”,恰恰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关键。唯有以“众人划桨”的团结之力,方能推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
“处处”注重实效:以民评为尺,检验改革“含金量”。改革的最终成效,不在文件里,而在百姓的笑脸上。党员干部需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建立“改革回头看”机制:定期通过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量化政策落地效果。例如,某地推行“课后服务全覆盖”后,通过家长匿名评分发现师资不足问题,随即增聘教师万名,实现服务提质;又如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邀请市民随机抽检超市菜品,以透明监管赢得信任。改革路上,需敢于直面“硬骨头”,如医疗资源下沉难、新市民住房保障等难题,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攻坚,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时代的民生答卷,需以“时时”的初心、“事事”的匠心、“处处”的恒心,将“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改革的每一步。唯有如此,才能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愿景,化作千家万户“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图景,在人民的掌声中书写更加精彩的改革篇章。
来源: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陈柯苇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