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小琴
张家界导游李迪建的一句“不让别人烦恼是慈悲,不让自己烦恼是智慧”,让无数游客在奇峰怪石间驻足沉思。这位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活佛济公”的土家族导游,以其哲思与温度,意外成为旅游业转型的缩影。他的走红不仅是个体价值的彰显,更折射出中国旅游业从“景点打卡”到“文化浸润”、从“流量争夺”到“价值共鸣”的深刻转向。这场静默发生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旅游的本质——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一场文化与心灵的对话。
从“复述者”到“解码者”:导游角色的文化升维
传统导游行业长期困于“复读机式”的服务模式,标准化讲解词与程式化路线让旅游沦为“到此一游”的浅层消费。李迪建的破圈,恰恰打破了这一僵局。他将黄石寨的岩层纹理与《西游记》的禅意结合,用“白骨精求长生”的故事隐喻现代人的欲望困境,赋予自然景观以哲学厚度。这种跨界叙事,实则是旅游业知识供给体系的重构:导游不再仅是路线导航的工具人,而是自然、历史与人文的“解码者”。
张家界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九天峰恋景区的讲解员将红色文化、桑植民歌融入导览,民族文化演艺剧目《天门狐仙》以亿元级投资打造沉浸式体验。当导游从“复述者”升级为“创作者”,旅游便从“看风景”升华为“读故事”。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行业对“文化导游”价值的重新认知:游客需要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标注,更是文化密码的破译与情感共鸣的触发。
从“打卡经济”到“心灵共振”:旅游消费的逻辑重构
李迪建讲解团的复购率高达43%,这一数据直指旅游消费逻辑的质变。疫情后,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远超“快餐式观光”的浅层满足。张家界的服务升级正契合这一需求:杨家界景区将土家非遗表演融入假日活动,游客可赏云海、听民歌,多维度感知地域文化;“一诚通”管理系统通过整合旅游六要素监管,以标准化服务保障体验深度。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游客开始为“情感价值”买单。当李迪建在悬崖边讲述“知足常乐”时,游客购买的不仅是地理知识,更是一次心灵的自我观照。这种价值转化,揭示了旅游业突破门票经济桎梏的关键路径——文化共鸣成为核心竞争力。正如《梯玛神歌》通过土家族古老仪式演绎人与自然的关系,旅游业正以文化为纽带,将风景转化为故事,将消费升华为治愈。
从“职业焦虑”到“终身志业”:行业生态的价值重塑
导游行业曾深陷“低端服务”“强制消费”的污名化泥潭,而李迪建的走红为职业尊严提供了新注脚。他拒绝直播变现的诱惑,通过自学国学与哲学,将导游工作升华为“传递思想”的使命。这种选择与张家界的系统性改革形成呼应:景区要求讲解员掌握急救技能、民族文化展演,高级导游时薪突破千元,知识付费模式重构薪酬体系。职业晋升通道与文化积累深度绑定,让导游从“青春饭”蜕变为“终身志业”。
这一转型的本质,是旅游业从“体力劳动密集型”向“知识价值密集型”的跃迁。当从业者不再依赖“购物回扣”生存,而是通过专业素养赢得尊重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有了根基。李迪建的案例证明,文化底蕴与职业尊严的共生,能够激活从业者的内生动力,进而反哺行业生态的优化。
挑战与展望:文化旅游业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尽管李迪建现象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但文化赋能旅游业的道路仍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在文化表达的庸俗化风险:部分景区将“文化标签”简单等同于民俗表演或仿古建筑,缺乏深度内涵,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人才储备的断层:兼具文化素养与服务能力的导游稀缺,行业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商业与文化的平衡难题:过度商业化可能侵蚀文化真实性,如何在盈利与传承间找到平衡点考验运营智慧。破解这些难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政策引导:设立文旅融合专项基金,鼓励景区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培育复合型人才。技术赋能:利用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打造“可触摸的文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供给。社区参与:让本地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旅游项目设计,确保文化表达的原真性与生命力。
李迪建的走红,是张家界多年深耕文旅融合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当自然景观被赋予文化灵魂,当导游成为文明的摆渡人,旅游便超越了经济产业的范畴,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启蒙运动。未来,唯有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游客为本”,才能让旅游业在诗与远方的交汇处,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的文明桥梁。这场转型或许漫长,但每一步前行,都在为“诗与远方”写下更温暖的注脚。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公安局)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