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澧源时评|以改革为犁,深耕乡村全面振兴的沃土

文/钟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尾声的关键节点,文件以深化改革为主线,锚定粮食安全、防返贫底线、和美乡村建设等核心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系统性、长效化的政策动能。本文将从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与未来展望三个维度,解读这一文件的深远意义。

战略部署:筑牢安全底线,激活发展动能

文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与底线。

粮食安全: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后,如何在基数上实现稳产丰产?文件强调通过单产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举措,推动“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协同发力。例如,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文件要求严格耕地总量管控,整治乱占耕地行为,同时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将“边际土地”转化为“潜力粮仓”。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长期致力于为盐碱地驱“盐”化“碱”。他认为,落实文件提出的“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就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坚定做好盐碱地改良治理大文章,让更多盐碱地转化为高产田。科技赋能可显著提升土地生产力,为粮食安全提供新路径。

防返贫:从“阶段性帮扶”到“长效化机制”。过渡期收官之年,文件聚焦脱贫成果巩固,提出精准识别返贫风险群体、健全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等政策。例如,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建立统一台账,推动帮扶政策从“输血”向“造血”转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出,这一机制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帮扶与农民增收深度绑定,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实践路径:改革破题,释放乡村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文件的核心逻辑,涵盖经营体制、土地制度与要素配置三大领域。

经营体制改革:构建“大农业观”下的产业生态。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农业向多功能、高附加值转型。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例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政策扶持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既做大产业“蛋糕”,又分好增值收益。“这是在城乡融合大背景大趋势下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说,应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这一改革可破解“小散弱”困局,激活乡村产业活力。

土地制度改革:盘活“沉睡资源”,赋能城乡融合。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释放土地红利的关键。文件要求盘活闲置宅基地,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例如,通过建立集体土地房屋租赁市场,既保障农民“带地进城”权益,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学者认为,此类改革将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推动“以地生财”向“以地兴产”转变。

要素配置改革:打通城乡“双循环”堵点。文件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优化县域内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布局。例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客货邮融合,补齐民生短板;同时,通过集体成员权准入改革,吸引人才、资本下乡,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严斌剑教授指出,此类政策将加速城乡功能互补,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格局。

未来展望:和美乡村的“形神兼备”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硬件”升级,更需“软件”提质。

宜居宜业:从“颜值”到“价值”的双重提升。文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等任务,要求“让乡村更宜居、更宜业”。例如,聚焦村内道路、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提升农民获得感;同时,做好“土特产”文章,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新业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地域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一村一品”向“一链共赢”跃升。

文明乡风:重塑乡村精神内核。针对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陋习,文件强调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乡风文明建设。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仇童伟教授等学者认为,此举既能传承农耕文明,又能提振农民精神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

规范宗祠与净化乡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治理新命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加强宗祠规范管理”和“整治低俗表演”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这一举措标志着乡村治理从经济、生态领域向文化领域的纵深拓展。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背景下,这两项任务不仅是破除陈规陋习的“破冰之举”,更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筑基之策”。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治理与尊重,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亟待解答的治理命题。宗祠作为中国乡村宗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功能,但其管理中存在的“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问题,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助长攀比之风;而农村演出市场中低俗表演的泛滥,则与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陋习相互交织,成为侵蚀乡风文明的“隐形毒瘤”。首次将这两大问题写入一号文件,背后有三重深意:治理逻辑的升级: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更是精神层面的提升。文件将文化治理置于与经济振兴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塑形”与“铸魂”并重的治理思路。社会痛点的回应:高额彩礼导致“因婚返贫”、低俗表演败坏社会风气等问题长期困扰农村,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文化自信的彰显:规范宗祠管理与整治低俗表演并非否定传统,而是通过扬弃糟粕、传承精华,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加强宗祠管理与整治低俗表演,本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它既要革除与现代文明相悖的陋习,也要守护乡土文化的根脉。当宗祠从攀比的秀场回归情感的纽带,当乡村舞台从低俗的狂欢变为文明的窗口,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形神兼备”。这是一条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长路,但唯其如此,方能书写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精神的乡村文明新篇章。

以改革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既是乡村振兴的“任务书”,更是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从粮食安全到防返贫底线,从土地盘活到城乡融合,每一项政策都指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乡村未来。然而,政策落地需克服基层执行偏差、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唯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多方协同,方能将改革蓝图转化为振兴实景,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孕育希望的热土。

看,神州大地上,耕耘从未停歇,山乡间的嬗变仍在上演,蹄疾步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国“三农”将不断奏响新的华彩乐章,希望的田野将涌动澎湃活力!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委网信办)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6/68/1472729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