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一部署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高度重视,更勾勒出“大病不出县,小病乡村看,未病共同防”的分级诊疗蓝图。这幅蓝图如何落地生根?又如何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答案或许就藏在张家界市桑植县乡村卫生室的一剂药方、县级医院的一台手术,以及每个家庭对健康生活的自觉追求中。
“小病乡村看”: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桑植县乡村卫生室是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前哨站”。过去,许多村民因感冒发烧等小病不得不奔波数十里到县城就医,既费时费力,又加剧了大医院的拥堵。如今,“小病乡村看”的推进,让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圈”逐渐成为现实。但要真正赢得村民信任,仅靠口号远远不够。一方面,需通过定向培养、定期培训提升村医诊疗能力,让“赤脚医生”变成“专业能手”;另一方面,完善基础医疗设施,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远程会诊系统等,让村卫生室既能“接得住”,也能“治得好”。桑植县通过区域划分建立陈家河、官地坪两个县域次级医疗中心。2024年陈家河镇分院开展各类手术94例,较2023年提升168%。官地坪镇分院大力发展中医适宜技术28种,服务近3000多人次。为村卫生室配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基层就诊率提高了40%。这种改变,不仅节省了医疗资源,更让村民感受到“小病不折腾”的踏实。
“大病不出县”:县域医疗的破局之战。桑植县总医院是分级诊疗的“枢纽”,其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能否摆脱“看病挤省城”的困境。近年来,总医院通过引进CT、核磁共振等设备,开展微创手术、肿瘤化疗等技术,通过远程医疗、专家会诊、技术帮扶等形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但技术硬实力之外,人才短缺仍是痛点。桑植县总医院正在探索“县聘乡用”“柔性引才”等机制,邀请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同时通过绩效激励留住本地骨干医生。县医院与省级医院建立“医联体”,专家每月下沉指导,带动本地团队成功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等。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模式,让县域医疗真正挺起了“脊梁”。 大病患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不仅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还能缓解大城市大医院的就医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
“未病共同防”:让健康成为生活方式。分级诊疗的更高目标,是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需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疫苗普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企业应优化职场环境,减少“996”对健康的透支;学校可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孩子“吃动平衡”的习惯;而每个家庭也需从一餐一饭、一步一行开始,践行健康生活。例如,桑植县总医院通过“四个医生”(赶集医生、周末医生、下午医生、蹲点医生)定期奔赴乡镇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这说明,当预防成为共识,健康才能真正“扎根”。
分级诊疗背后是“人民至上”的温度。分级诊疗不仅是一项制度设计,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它让医疗资源从“虹吸”走向“下沉”,让健康服务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政策持续发力、社会多元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小病不慌、大病不愁、未病先防”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梅勇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