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澧源时评丨春运:流动中国的温暖叙事与时代镜像

文/谷小琴

2025年春运,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再次将中国人对“团圆”的执着、对“家”的眷恋铺陈于世界眼前。这场年度迁徙,早已超越单纯的交通现象,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治理能力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传统年俗到全球共鸣,春运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发展、温度与韧性的中国故事。

规模之变:流动中国的速度与广度。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5.1亿铁路旅客、9000万民航旅客……2025年春运数据再创新高,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高铁网络的“八纵八横”不断延伸,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春运,新能源汽车普及让自驾出行占比达80%,这些不仅是交通基建的里程碑,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务工流、旅游流、探亲流交织,勾勒出一幅活力涌动的经济图景。春运的“量变”背后,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质变”。

服务之新:细节里的民生温度。春运服务从“规模供给”转向“精准关怀”,印证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高铁“遛娃舱”用乐高和读书角缓解带娃焦虑,务工专列以优先购票、全程引导温暖异乡人的归途,这些创新被网友赞为“最懂人心的设计”。特殊群体的需求被看见、被重视,体现公共服务从“满足基本”到“追求品质”的跨越。当甘钱芬们感叹“回家的路不再漫长”时,春运便不再只是数字的叠加,而是无数个体幸福感的汇聚。

文化之桥:从中国年到世界节。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文化叙事更加饱满。西安至香港列车上的中国结、洛阳车站的非遗剪纸,让传统年俗与现代出行场景碰撞出火花;北京、成都乃至包头、大理涌入的外国游客,以及中国游客足迹遍布全球2100多个城市,印证了“中国年”正成为世界共情的文化符号。这场迁徙,既是游子归家的路,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

挑战之下:风雪中的韧性答卷。极端天气与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叠加,考验着社会治理的“应急智慧”。面对中东部最强雨雪,交通部门的实时预警、分流疏导,公安交管的“文明驾驶”倡议,共同构筑起“归途保卫战”的安全网。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数亿人的平安返乡,更展现了现代中国应对复杂挑战的从容与高效。

返程之思:终点亦是新起点。当成都东站的“熊猫”彩灯与返程旅客的笑脸同框,春运的尾声便多了几分诗意。离乡的不舍与新年的希冀交织,映射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进取。这场迁徙的终点,是无数人重新出发的起点——带着家的温暖,奔赴下一程山海。

春运,一场永不落幕的中国式浪漫。春运是物理的流动,更是情感的共振。它记录着高铁时代的“中国速度”,也书写着“遛娃舱”里的“中国温度”;它承载非遗传承的文化自信,也传递着全球同庆的开放胸怀。未来,随着科技赋能与文化共情的深化,春运的故事将更加精彩。但无论如何变迁,“家”始终是这场迁徙最温暖的坐标,而春运本身,早已成为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在这里,速度与温情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个体梦想与国家发展同频。这便是流动中国的魅力,亦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时代叙事。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6/52/1471187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