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带你游慈利|华中科技大学吴昆成:味落慈利

编者按:

当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的脚步渐近,慈利的山水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迎接世界。红网张家界站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沉浸式体验慈利,并规划出属于年轻人的“慈利攻略”,向每一位向往山水的人发出邀约:来慈利,用脚步丈量震撼,用心灵触摸仙境。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吴昆成 张家界报道

人到了一个地方,先是眼睛看山看水,耳朵听风听鸟,最后落脚的,还是舌头。慈利待了三四天,山是绿的,天是透的,路是弯的,而味觉是醒的。

初到慈利,天将傍晚,先去新峰菜市场转了一圈。土俗淳慈,产物得利,市井喧闹,柴米油盐,都在摊上。深绿如釉的烤粑粑,说是野菜做的。咬一口,外皮微焦,内里软糯,馅应该是黄豆馅的。还有芋头粑粑、玉米粑粑用椭圆形的桐子叶包裹,吃得出土地的厚道。叶儿粑粑不花哨,不张扬,却扎扎实实地落在舌头上。

image1.jpg

晚饭在万福温泉边的酒店。一盘锅巴辣椒炒肉端上来,锅巴香脆如秋叶,肉片软糯似云絮,辣味反倒退居幕后,只轻轻托着滋味的层次。我是江西人,自认对辣椒炒肉有几分熟稔,可这锅巴一搭,倒吃出了新意,停不下筷子。还有那慈利扣肉,肥肉部分化在嘴里,竟不觉油腻。连一盘寻常的韭菜炒蛋,也格外浓香,想是山间空气清洌,作物生长缓慢,滋味便沉淀得更厚。最妙是一道山葵汁拌莴笋丝,清亮盘中撒着红椒圈,入口微冲鼻息,旋即转为山泉般地清爽,令人回味悠长。

image2.jpg

第二日午间,赴樟树营一家隐于乡野的餐馆。门是丝瓜藤围的,院里堆着柴,长着几株巨芋,叶子如伞。光影斑驳中,又见扣肉,棕色白色交织,肉与皮交融得近乎融化,筷子一碰就颤。一盘饺子,白胖朴素,蘸了店家自调的酱——辣中带酸,还有一点回甘——顿时活了过来。土豆丝细如发丝,不放辣,只淋热油、撒葱花,清爽得像山间忽至的小雨;豆角炒茄子亦如是,不争不抢,却最能下饭。

image3.jpg

黄龙洞外,晚饭前在路边水果摊买了火参果。形似火龙果,黄皮绿肉,酸甜中带着蜜意,插一根吸管慢慢啜饮,宛如饮下一杯自酿的果酒。然而最痛快的,还是当晚餐桌上的冰西瓜。才从滑雪场归来,寒意未散,咬一口冰镇西瓜,凉意自喉头直贯脚心。那一瞬,热与冷、静与动、南与北、夏日与冬天、人间与山野,在舌尖达成奇妙的和解。

image4.jpg

临行前一日,午间在红岩岭边的小馆,吃了一顿酣畅淋漓的腊肉。干辣椒爆香,肉片焦边,咸香扑鼻,就着热腾腾的白米饭,三碗下肚仍觉意犹未尽。苦瓜炒蛋则清淡如禅,同行几人为“去苦之法”争论不休:盐腌?焯水?各执一词。晚上,则在澧水边的餐馆吃鱼,汤色亮黄,浮着几片紫苏叶,鲜得干净。腊肠比腊肉更得我心,甜润柔韧,特地带回几袋送人,朋友说和湖北味差不多,但又说“这可是从慈利来的,总归不一样”。

慈利之味,不在珍馐,不在繁复,而在于日常、在于踏实。也有些味道,虽未入口,却已入心。杂粮锅巴馒头、新桥凉面、土鸡汤,还有人人称道的莓茶……并非不想尝,而是肠胃有限,时间有限。但留些念想也好,如同话未说完,书未读尽,日后还可再续。人生之美,有时就在这一口“未完成”的滋味之中。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吴昆成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3/90/1526568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