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秋日的武陵山脉,层林尽染,山色如画。2025年9月29日,由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承建的桑龙高速、炉慈高速同日通车运营。这两条纵贯湘西北的交通干线,沿着喀斯特地貌延伸,串联起张家界的奇峰、湘西的秘境、常德的沃野,并有效衔接鄂渝黔毗邻区域,为湖南省“七纵七横”高速路网补上了关键一环。它们的建成,不仅显著提升了武陵山片区的交通互联水平,也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了来自湘西北的蓬勃动力。
天堑变通途,从“行路难”到“半小时经济圈”的民生跨越
以往,武陵山区的群众常因“山路十八弯”而举步维艰。桑植县陈家河镇的一位货运司机周师傅感叹:“以前从桑植到龙山,盘山路要走两个半小时;现在高速通了,四十分钟就能到。”这背后,是桑龙高速对区域时空格局的重塑。
作为G5515张南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桑龙高速全长61.5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时速110公里。线路起自张桑高速桑植西互通,经两河口、陈家河,穿越龙山水田坝、茨岩塘,最终接入龙永高速茅坪互通。它的通车,不仅构筑起湘西北“半小时经济圈”,也打开了武陵山区资源外运的快速通道。
随着高速开通,页岩气开采运输成本预计降低三成,大理石等矿产外运效率实现翻番。桑植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借助便捷交通传播更远,茨岩塘等红色遗址也将迎来更多参观者。一条高速公路,真正让深山资源“活”了起来。
同日通车的炉慈高速,同样是打通天堑的关键工程。作为G59呼北高速的重要路段,该线北起湘鄂交界炉红山,南接常张高速慈利西互通,全长78.9公里,串联起长江三峡、壶瓶山、张家界三大旅游区。以往从湖北宜昌前往张家界需绕行荆州,如今可实现高速直达。一位宜昌旅行社负责人表示:“线路更顺了,游客体验更好,我们的产品也更具竞争力。”
桑龙、炉慈两条高速,一西一南,如同为武陵山区装上了发展的“双引擎”,彻底改写了当地“出行慢、物流堵”的历史,使湘西北与全国高速路网的连接从“断点”变为“节点”,民生福祉在畅通的交通中不断提升。
智慧融绿色,从“筑路”到“筑景”的发展升华
在桑龙高速上河溪隧道,柔性阻拦系统默默守护着行车安全;在炉慈高速青岗界隧道,基于GIS与人工智能的全天候通行系统实时监测气象与车流,及时预警团雾、结冰等风险。这些细节,体现了两条高速的“智慧基因”。
“我们以数字化、智能化管控为核心,全面应用‘四新技术’。”中铁北京局项目经理李渊介绍,焊接机器人、数控钢筋笼滚焊机等自动化设备将预制梁生产效率提升了40%,隧道施工精度控制在厘米级,高边坡北斗监测、桥梁健康监测等系统共同构建起覆盖全路网的“安全防护网”。科技不仅提高了建设效率,更保障了通行安全。
除了智慧赋能,“绿色”是两条高速的另一鲜明底色。炉慈高速桥隧比为59%,桑龙高速更是达到70%。近七成的桥隧比,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武陵山自然地貌的干扰。在壶瓶山段,建设者采用植生混凝土技术,让裸露岩壁重披绿装;澧水特大桥施工中,环保清淤设备实现了废水“零外排”;设计阶段预留的动物通道、精心移植的原生植被,都将“修路不毁绿”的理念落到实处。中铁二院设计代表李志毅表示:“我们建设的不仅是道路,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廊道。”
从智慧建造到生态保护,两条高速突破了“重建设、轻环保”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交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通衢启新程,从“交通线”到“发展轴”的功能跃升
通车仪式现场,桑植县的土家儿女欢歌起舞,用悠扬的民歌表达内心的喜悦。“桑龙高速是致富路、民心路,更是民族团结路!”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表示,这条高速使桑植从“县域节点”跃升为“交通枢纽”,为湘鄂川黔渝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以路为媒,发展动能正在加速集聚。仪式上,炉慈桑龙公司与交通、交警部门签署“一路多方”党组织联建协议,并与旅游、商贸企业达成乡村创客合作,“党建+产业+安全”的融合模式,让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成为产业线。据测算,两条高速通车后,湘西北地区年旅游接待量有望实现年均15%的增长,沿线县域GDP预计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上万个就业岗位将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通车不是终点,而是全新运营模式的起点。”炉慈桑龙公司董事长唐晖展望未来:将依托“通和驿园”“通和露”等服务品牌,拓展路域经济,把高速打造成“有温度的开放平台”;持续深化“交通+旅游”“交通+产业”融合,将武陵山的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夜幕降临,桑龙高速的灯火渐次点亮,与武陵山巅的月色交相辉映。这两条崭新的交通动脉,正承载着湘西北人民的期盼,驶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湖南高速路网也因这两条“黄金通道”的加入,脉络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完善,持续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武陵山片区振兴贡献着湖南力量。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