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当千年民俗与当代生活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在桑植县空壳树乡陈家坪村,一场以“一会活千年”为主题的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和延续千年的“七月二十一”赶会传统,该村推出“村歌、村宴、村晚”系列活动,不仅展现出民俗文化的勃勃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民歌赛唱,从“非遗保护”到“生活传承”
非遗只有融入日常,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次活动以“村歌赛”为核心,打破传统非遗传承的小众局面,广泛邀请各乡镇和民间团体参与,不限制演唱形式,既为专业表演者提供舞台,也给普通村民展示“原生态”歌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活动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推广,打造可持续传播的文化IP,使桑植民歌从档案资料中的曲谱和录音,转变为被广泛传唱、具有认同感的家乡声音。这一“全民参与+数字传播”的方式,既弘扬了地方文化精神,也增强了群众的情感凝聚力,实现非遗传承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村宴传情,民俗仪式与家风建设的结合
乡村文化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共同参与的仪式和习俗中。本次活动中的“击鼓传餐宴”不仅是一顿饭,更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每道菜对应一个家风主题,如象征孝义的炖品、体现共享的合菜,借助饮食这一日常载体,传递平等、和睦的传统价值。这样的设计,使赶会不再只是热闹的集会,而成为潜移默化的家风教育。当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聆听故事,民俗便从抽象的仪式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既唤醒文化记忆,也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
趣味体验,从短暂经过到深度停留
乡村文旅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真正有吸引力的体验。活动紧扣城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设计了农耕竞赛、捉鱼抓鸭等互动环节。拔河、挑担等项目还原农事劳作场景,溪中摸鱼、田间追鸭则让参与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同时,民俗表演、非遗小吃街和农特产展销等活动同步开展,形成“可体验、可品尝、可购买”的完整链条。这种全方位、沉浸式的乡村文旅模式,使陈家坪村从过往游客眼中的普通村落,转变为值得专程到访的目的地,成功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
协同共创,多元主体共建的乡村实践
成功的乡村活动,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有效协同。本次赶会采取“政府主办、村企承办、九村联动”的组织方式,县级部门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乡镇政府统筹协调,村庄和企业具体执行,周边村落共同参与。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专项领导小组,分设协调、执行、安保等职能小组,分工明确、协作顺畅,在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激发了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参与热情。这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打破了乡村发展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文化传承、村民增收、企业获益、乡村发展的多赢成果,为类似地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
桑植陈家坪村的赶会活动,以传统民俗为根基,以群众参与为主线,展现出乡村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它证明,只要找准文化与生活的结合点,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非遗与旅游融合,乡村就可以在留住乡愁的同时,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发展、发展反哺文化的可持续道路。这样的实践,值得更多乡村思考和借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