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澧源时评|整治自媒体虚假信息,为网络空间拨云见日

微信图片_2025-04-09_131258_728.jpg

文/钟昱

当下,自媒体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然而,伴随着其数量的激增,内容质量却泥沙俱下,虚假信息层出不穷。这不仅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误导了公众判断,更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央网信办于7月24日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直指网络信息乱象的核心,意义重大而深远。

自媒体虚假信息花样百出,隐蔽性强。恶意蹭热点误导公众者有之;歪曲事实、移花接木者有之;冒充当事人亲属、捏造热点舆情者有之;利用AI技术炮制虚假民生新闻者有之;甚至在解读政策时故意曲解原意、制造恐慌者亦有之。这些行径,无情践踏了信息真实性的底线,不断侵蚀着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基础。其危害触目惊心:财经领域的虚假投资建议,可能导致投资者真金白银的损失;健康领域的伪科学养生知识,更可能危及公众的生命安全。

虚假信息泛滥成灾,根源何在?利益驱动首当其冲。在流量即金钱的逻辑下,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赚快钱,不惜编造耸人听闻的虚假内容,挑动公众情绪。一条精心炮制的假消息,短时间内便能收获巨大流量与收益。同时,平台监管存在短板。面对海量信息,平台审核机制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精准高效识别;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数据,对虚假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变相纵容其传播。此外,法规惩戒力度不足,违规成本过低,也让一些人心存侥幸,肆无忌惮。

此次专项行动精准聚焦四大顽疾,彰显治理决心。打击恶意蹭炒,旨在遏制热点舆情中的谣言传播,维护理性舆论场;整治歪曲事实,让虚假摆拍、恶意剪辑等套路无处藏身,保障信息真实;规范信息标注,要求清晰标注信息来源,方便公众辨别真伪;严管专业领域信息,强化资质认证与内容审核,将“伪专家”和“假科普”挡在门外。

行动成败,关键在落实。这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督指导,严格检查平台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力者依法严惩。网络平台要切实扛起“第一责任人”担子,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虚假信息识别能力;完善内容审核流程,建立“先审后发”等机制;健全账号管理,对违规账号果断采取封禁、限流、列入黑名单等措施。广大网民同样责无旁贷。应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做到不轻信、不盲传;发现不实信息,积极举报。唯有全民参与,才能形成抵制虚假信息的强大合力。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也不能肆意妄为。“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是净化网络空间的关键之举。期待通过这场整治,能够重塑健康的信息生态,让真实、客观、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主流,还公众一个清朗、可信的网络家园,让互联网真正惠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455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