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25日讯(通讯员 石绍河 谷忠秋)为创新推动自然资源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和提炼张家界红色历史故事与耕地保护文化基因,近日,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桑植县八大公山镇庄耳坪村调研红色文化与耕地保护文化,并为该村“张家界市耕地保护教育基地”授牌。这是继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之后第二个授牌的全市耕地保护教育基地。
南方大寨”——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全貌
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全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慈利县通津铺公社长峪铺大队为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在当时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优秀工作者黄炳秀(曾任湖南省委常委、书记)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战天斗地、劈石造地,用十年时间投入数十万劳动力,炸掉了六千多个岩凸,搬走了十多万方岩石,砌成了数百条共五十多公里长的石墙,堵塞了53个天坑,运进了20多万方砂土,建成了800多亩梯地,整修了两座水库和40多座山塘,建起了一座支农池和数十个畜水池,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自强不息的 “长峪铺精神”。1973年秋,中共慈利县委作出“远学大寨,近学长峪铺”的决定,中共湖南省委授予长峪铺“南方大寨”的荣誉称号。
当年在黄炳秀的带领下长峪铺群众战天斗地开山造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几辈人的勤劳奋斗,长峪铺村的耕地不仅是粮食高产的载体,也成为一道美丽的田园风景线,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引得游人纷至沓来。如今的长峪铺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交通四通八达,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一半以上家庭坐上了小汽车。新村部、卫生室、科研所、村史馆和文化体育广场样样齐全,该村先后被授予慈利县“美丽乡村”、湖南省“秀美村庄”、国家“绿色村庄”等荣誉称号。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授牌长峪铺村为全市耕地保护教育基地
桑植县八大公山镇庄耳坪村是贺龙元帅堂侄、红一团团长贺桂如烈士牺牲的地方。1929年9月,红四军转移到桑植县庄耳坪一带休整,10月遭两万多敌人四面包围。为掩护贺龙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红一团团长贺桂如带领全团战士扑向敌人,浴血奋战5个小时,伤亡300余人。在战斗异常惨烈的关键时刻,贺桂如挥臂高呼:“同志们,为了让下一代人能吃上大米饭,冲啊!”然后身先士卒,奋力与敌人殊死搏斗,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在追悼会上,贺龙悲痛地说:“贺桂如等同志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为革命而死,是全体红军将士的楷模。”并撰挽联:“丹心昭日月,忠魂一缕萦萦依故土;英名垂千古,正气无量浩浩满中华。”
图为桑植县八大公山镇庄耳坪战斗烈士纪念碑
革命战争年代,贺桂如等先烈们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吃上大米饭,为“民以食为天”“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今的庄耳坪村,在当年贺桂如烈士“为子孙后代能吃上大米饭”的信念激励下,全村通过土地整治建设了500多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通过实施田长制形成了“田有人种、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格局,极大激发了群众保护耕地、种植粮食的热情。通过大力改善耕地种植条件、大力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该村粮食产量连年增收,吃上大米饭不再是当地群众的奢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授牌庄耳坪村为全市耕地保护教育基地
桑植县八大公山镇积极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宣传
作为全市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从保护好耕地就是保障好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和提炼“红色历史+农耕文化+耕地保护”文化基因,创建长峪铺、庄耳坪等一批全市耕地保护教育基地,评选全市十大“美丽田园”,联合市文联开展“耕地保护张家界行动”作家采风活动,编纂出版《稻花香里话耕保》文学作品集,全覆盖落实五级田长制,常态化开展党员义务巡田,积极宣传自然资源文化和耕地保护政策。2023年,通过实施田长制这个有力抓手,张家界市牢牢守住了157万亩耕地底线、12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成恢复耕地2.04万亩,全市耕地总量继续保持进大于出。创新推进的“田长制+全域旅游”特色的张家界耕地保护做法被部、省推介,桑植县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耕地保护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耕地恢复“合群经验”被评为全省“非粮化”整治典型案例,慈利县获全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奖励。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石绍河 谷忠秋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